粘菌和貽貝如何成為建築的未來
文章來源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2019-02-05
地球上的物種數量眾多,不同物種間又隨著生活環境發展演化上的特殊性,研究與模仿這些型態、過程、運動或生態系統上的特殊性有助於人們解決許多生活與環境中的問題。因此近幾十年來,人們對仿生(Bio-inspired)或結合生物利用的相關議題和科技發展越來越有興趣,期待用以增進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污染、提升效能等結果,促進環境永續性。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教授David Benjamin是<Now We See Now>這本書的作者,書中提到結合科學與設計的跨領域思考與工作,他認為整合生物學可以帶來更加永續的建築形式,以及一種思考建築環境生命週期的新方法;他的建築工作室-The Living也使用真實的生物體作為設計的一部分。
各式建築在建造以前須要進行縝密的計算,在過去數十年中,建築結構計算受到自動化和電腦化的影響極高,使用上也已臻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可能性開始出現,例如生成設計(Generative design)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便是人工智慧;而生物學的應用則更為新穎,受益於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相關的機會與思維也開始在建築中佔據一席之地。透過生物計算、生物感測和生物製造,能幫助我們思考建築物自原材料開採到解體掩埋的過程,對建築與環境變化進行更完整的考量,創造更合乎循環經濟的建築系統,而不單單只是思考建築的使用年限。以下為訪談提出的案例:【延伸閱讀】令人意外的發現!藍綠藻能生產油脂
-
生物計算:我們通過學習粘菌(slime mold)為飛機製造商Aerobus設計重量更輕的飛機零件,以減少飛行期間的碳足跡。
-
生物感測:我們為紐約市的Pier 35 Eco Park進行這個項目,由於貽貝對水質與氧氣含量非常敏感,我們在貽貝外殼的一側放置便宜的磁鐵,在另一側放置2美元的傳感器。只要花費數美元,就可以擁有比10,000美元感測器更好的水質探測器。而這個公共建築的燈光能根據水質改變顏色,讓民眾了解當地水質狀況,且在此期間並不會造成貽貝損傷,貽貝壽命約為兩年,後續可進行更換或用其他方式取代。
-
生物製造:由於菌絲具有將各種有機物質結合在一起的能力,因此我們使用切碎的玉米皮、莖和菌絲,大約五天內就可形成一個固體結構,並與其他合作者共同創造了建築磚。在夏季時用P.S.1當代藝術中心(MoMA PS1)庭院的10,000塊磚建造了一座40英尺高的塔。與大多數典型建築相比,基本上不造成浪費和額外的碳排放。在夏季結束時,我們將磚塊碎成小塊,與細菌和蟲子混合幫助分解;大約60天後就能夠回歸土壤,而這些土壤可用在當地的社區花園繼續進行種植。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