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刊登日:103/11/06
1,004
經常有電影或電親劇在播前或結束時打上「如有雷同純屬虛構」,總覺得畫蛇添足,或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嫌疑,好像導演不想負「雷同」之責,全賴給「純屬虛構」,就像加註「非關」,其實是有關。
現在標榜自我,最好是不要跟別人雷同,在路上、在聚會場所最怕撞杉、撞鞋、撞包,也因為不想跟別人一樣,衣服、鞋子、皮包得是名牌,且愈買愈貴,然撞鞋、撞包的機會並沒有因此減少。在捷運上經常看到大同小異的各種名牌,掛在不同人的肩上。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雖喜歡崇尚自我,標舉獨特,卻陷入「五官」明星化,胸部「事業線化」;自韓國整型蔚為風氣後,影歌星的眼、鼻、嘴大搬風似的,連一般市井小民也指定要某某影歌星的眼鼻嘴移植到自己完全不搭的臉上。
小時候我們卻是「大同化」;不管是學校的制服或家裡的便服款式相同顏色略異,每個小孩都差不多,大人的穿著也是如此,有差異的只是補丁的多寡,或是髒污的色澤深淺。很少有標新立異,也許是社會環境因素,大家都害怕跟別人不一樣,不一樣就是「特異份子」會惹來麻煩。
所以路上的人很多人撞衫撞鞋,家裡的小家電也絕對是撞電扇、撞電視、撞冰箱,撞最多的是大同電鍋。那樣的年代和社會氛圍,和大家一樣就保證安全,當然也有特別,特別漂亮的是明星,特別會跑的像紀政,特別會寫的是作家;現在有了部落格大家都可以是作家,有了卡拉OK 大家都是歌星,有了Call in節目大家都是名嘴,有了整型診所,大家都明星臉,某個電視台標榜的獨家新聞,卻在每家電視台播放;更有塑膠或其它材質做的花樹「栩栩如真」,見到長得太好或太不好的植物,總以為是假的,倒真如曹雪芹在《紅樓夢》裡的「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真假莫辨讓人眼花撩亂,而天生長得像被認為是假的,那就夠冤枉了,就如假人蔘,長得像人蔘卻成了它的原罪。
假人蔘因主根粗大形狀如人蔘而得名。在路邊、牆角經常會看到翠葉鮮嫩,觸鬚似的細小紅花,若不去拔它的根誰知像人蔘?它無意模仿人蔘,更沒去「整型」,若考究也不知人蔘的根像它或它的根像人蔘,只因人蔘「高貴」,它不過路邊野草,便引來「假」的稱謂,若它識得曹雪芹,必然能懂曹氏的真假之說。
雖然被稱為假人蔘,其實它仍有不少食用和藥用,嫩莖及根都可以可當野菜。是馬齒覓科植物櫨蘭,別名有櫨蘭、飛來參、瓦參、桃參、申時花、水人蔘、參草、土高麗參、土洋參、土參、紫人蔘、瓦坑頭、福參、土紅參、錐花、土人蔘。採收以秋、冬季轉佳,挖根,洗凈,晒乾或蒸後晒乾。據說可以健脾潤肺,止咳,調經。用於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產婦乳汁不足。食用方式嫩莖葉以蒜頭炒食,也有人炒三絲(金針菇、木耳及胡蘿蔔),根洗淨後,可燉牛腱、牛腸或豬小排。而治療癰疔則採鮮葉與紅糖搗敷患處即可。除此之外,其全草更是民間非常盛行,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草,常用方式是採新鮮假人參整株洗淨後與田雞同燉服用,據說可治尿毒症。
但對我而言,它就只是野菜,路邊、校園經常會看到它,嫩而點厚質感的葉片,最適合當湯麵的青菜,帶點滑膩的口感隨著麵條順溜溜的滾落肚腹。還有茯苓菜,也是受同名之累;有兩種茯苓,生長環境不同,長相也完全相異,食用方式更是南轅北轍,可是太多人弄不清楚什麼是茯苓糕,什麼是茯苓菜。茯苓糕的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裏面白色或粉紅色。其原生物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主要寄生在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產於中國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據說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就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茯苓糕,又名「復明糕」,是閩南民間傳統手工食品。它的來源有這麼一段傳說;清兵入關建立清王朝後,實行「留髮不留頭」的民族壓迫。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農曆八月廿六日,清兵攻陷福建同安縣,屠城三天三萬多百姓慘遭殺害。同安一帶百姓,在鄭成功「抗清復明」的旗幟下,奮起反抗和清兵開展長期的「拉鋸戰」。為了便於大規模開展有組織的反清活動,城內有位姓李的商人,就蒸了一種糕叫「復明糕」,意在恢復明朝,每片糕裏藏有一片紙條,上面寫著聯合行動的時間、地點和訊號。屬於「抗清復明」組織的群眾買到「復明糕」後,便自覺地參加到抗清行列。為確保安全規定小孩不准吃「復明糕」,主要是怕小孩不懂事,容易洩漏字條的機密。
因為「復明」與「茯苓」的閩南語音相近。所以, 代代相傳就把「復明糕」叫成「茯苓糕」,或是以茯苓糕說成復明糕。傳說難免穿鑿附會、以訛傳訛,其實清朝前就有「茯苓糕」,宋代文學家蘇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習慣.蘇轍著有《服茯苓賦》,《東坡雜記》亦記載有服茯苓法。嗜食茯苓糕,因此蘇東坡還是做茯苓餅的能手:「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另《紅樓夢》賈府的人還將茯苓製成霜,可吃也可當作美容劑使用。而茯苓糕(餅)作為早點在清朝就已盛行,據史料記載,北京城裡做出的茯苓餅白可凌雪,薄如棉紙,中夾蜜餞,松果仁,甘香可口,富於營養,成為北京的名特產,是人們饋贈老年親友的佳品。另一位宋代詩人黃庭堅也寫了關於茯苓的詩詞〈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聞道一稊米,出身縛簪纓。
懷我伐木友,寒衾夢丁丁。
富貴但如此,百年半曲肱。
早晚相隨去,松根有茯苓。
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是古代醫家常用益壽藥,也是有錢人家的零食。它的做法其實不難,將上等粳米六七成、二成白糯米,再加二成茯苓粉、芡實、蓮肉、山藥等粉末,拌勻蒸熟即成。至於茯苓菜,是野菜,和茯苓糕完全沒有親戚關係,它是菊科,魚眼草屬,又稱為:一粒珠、土茯苓、豬菜草、魚眼草、蜻蜓飯、蚯疽草、夜明草、星莠草、地細辛、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菜、泥鰍菜、Kagahutu(泰雅);Zyazyoai(排灣)。因為花形狀像魚眼睛,所以叫魚眼睛。《滇南本草》稱星宿草,《雲南中醫驗方》稱三仙菜,《雲南中草藥》則稱為地胡椒、鼓丁草。在雲南又名口瘡葉、饅頭草、地莧菜,傣族叫它帕滾姆。在還沒認識茯苓菜之前,雖見過幾次,我都以為是未開花矮小的紫花藿香薊,直到看清楚它的魚眼花實,才區隔出它和紫花藿香薊的差異。不管是假人蔘或茯苓菜,包括很多野菜,我多半以《救荒本草》的料理方式「採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煠就是川燙。
以假亂真或純屬雷同,是很多野菜名字的特質,因為國家、地區和飲食文化不同,野菜便有它多到數不清的稱呼,不管什麼名字、別稱,它們從未「造假」;一株假人蔘、茯苓菜垂掛一長串的名字,這才叫它們覺得沉重吧。
文圖╱方梓 (鄉間小路)
現在標榜自我,最好是不要跟別人雷同,在路上、在聚會場所最怕撞杉、撞鞋、撞包,也因為不想跟別人一樣,衣服、鞋子、皮包得是名牌,且愈買愈貴,然撞鞋、撞包的機會並沒有因此減少。在捷運上經常看到大同小異的各種名牌,掛在不同人的肩上。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雖喜歡崇尚自我,標舉獨特,卻陷入「五官」明星化,胸部「事業線化」;自韓國整型蔚為風氣後,影歌星的眼、鼻、嘴大搬風似的,連一般市井小民也指定要某某影歌星的眼鼻嘴移植到自己完全不搭的臉上。
小時候我們卻是「大同化」;不管是學校的制服或家裡的便服款式相同顏色略異,每個小孩都差不多,大人的穿著也是如此,有差異的只是補丁的多寡,或是髒污的色澤深淺。很少有標新立異,也許是社會環境因素,大家都害怕跟別人不一樣,不一樣就是「特異份子」會惹來麻煩。
所以路上的人很多人撞衫撞鞋,家裡的小家電也絕對是撞電扇、撞電視、撞冰箱,撞最多的是大同電鍋。那樣的年代和社會氛圍,和大家一樣就保證安全,當然也有特別,特別漂亮的是明星,特別會跑的像紀政,特別會寫的是作家;現在有了部落格大家都可以是作家,有了卡拉OK 大家都是歌星,有了Call in節目大家都是名嘴,有了整型診所,大家都明星臉,某個電視台標榜的獨家新聞,卻在每家電視台播放;更有塑膠或其它材質做的花樹「栩栩如真」,見到長得太好或太不好的植物,總以為是假的,倒真如曹雪芹在《紅樓夢》裡的「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真假莫辨讓人眼花撩亂,而天生長得像被認為是假的,那就夠冤枉了,就如假人蔘,長得像人蔘卻成了它的原罪。
假人蔘因主根粗大形狀如人蔘而得名。在路邊、牆角經常會看到翠葉鮮嫩,觸鬚似的細小紅花,若不去拔它的根誰知像人蔘?它無意模仿人蔘,更沒去「整型」,若考究也不知人蔘的根像它或它的根像人蔘,只因人蔘「高貴」,它不過路邊野草,便引來「假」的稱謂,若它識得曹雪芹,必然能懂曹氏的真假之說。
雖然被稱為假人蔘,其實它仍有不少食用和藥用,嫩莖及根都可以可當野菜。是馬齒覓科植物櫨蘭,別名有櫨蘭、飛來參、瓦參、桃參、申時花、水人蔘、參草、土高麗參、土洋參、土參、紫人蔘、瓦坑頭、福參、土紅參、錐花、土人蔘。採收以秋、冬季轉佳,挖根,洗凈,晒乾或蒸後晒乾。據說可以健脾潤肺,止咳,調經。用於脾虛勞倦、泄瀉,肺勞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產婦乳汁不足。食用方式嫩莖葉以蒜頭炒食,也有人炒三絲(金針菇、木耳及胡蘿蔔),根洗淨後,可燉牛腱、牛腸或豬小排。而治療癰疔則採鮮葉與紅糖搗敷患處即可。除此之外,其全草更是民間非常盛行,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草,常用方式是採新鮮假人參整株洗淨後與田雞同燉服用,據說可治尿毒症。
但對我而言,它就只是野菜,路邊、校園經常會看到它,嫩而點厚質感的葉片,最適合當湯麵的青菜,帶點滑膩的口感隨著麵條順溜溜的滾落肚腹。還有茯苓菜,也是受同名之累;有兩種茯苓,生長環境不同,長相也完全相異,食用方式更是南轅北轍,可是太多人弄不清楚什麼是茯苓糕,什麼是茯苓菜。茯苓糕的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裏面白色或粉紅色。其原生物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主要寄生在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產於中國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古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據說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就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茯苓糕,又名「復明糕」,是閩南民間傳統手工食品。它的來源有這麼一段傳說;清兵入關建立清王朝後,實行「留髮不留頭」的民族壓迫。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農曆八月廿六日,清兵攻陷福建同安縣,屠城三天三萬多百姓慘遭殺害。同安一帶百姓,在鄭成功「抗清復明」的旗幟下,奮起反抗和清兵開展長期的「拉鋸戰」。為了便於大規模開展有組織的反清活動,城內有位姓李的商人,就蒸了一種糕叫「復明糕」,意在恢復明朝,每片糕裏藏有一片紙條,上面寫著聯合行動的時間、地點和訊號。屬於「抗清復明」組織的群眾買到「復明糕」後,便自覺地參加到抗清行列。為確保安全規定小孩不准吃「復明糕」,主要是怕小孩不懂事,容易洩漏字條的機密。
因為「復明」與「茯苓」的閩南語音相近。所以, 代代相傳就把「復明糕」叫成「茯苓糕」,或是以茯苓糕說成復明糕。傳說難免穿鑿附會、以訛傳訛,其實清朝前就有「茯苓糕」,宋代文學家蘇氏兄弟就有服食茯苓的習慣.蘇轍著有《服茯苓賦》,《東坡雜記》亦記載有服茯苓法。嗜食茯苓糕,因此蘇東坡還是做茯苓餅的能手:「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另《紅樓夢》賈府的人還將茯苓製成霜,可吃也可當作美容劑使用。而茯苓糕(餅)作為早點在清朝就已盛行,據史料記載,北京城裡做出的茯苓餅白可凌雪,薄如棉紙,中夾蜜餞,松果仁,甘香可口,富於營養,成為北京的名特產,是人們饋贈老年親友的佳品。另一位宋代詩人黃庭堅也寫了關於茯苓的詩詞〈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聞道一稊米,出身縛簪纓。
懷我伐木友,寒衾夢丁丁。
富貴但如此,百年半曲肱。
早晚相隨去,松根有茯苓。
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說它「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是古代醫家常用益壽藥,也是有錢人家的零食。它的做法其實不難,將上等粳米六七成、二成白糯米,再加二成茯苓粉、芡實、蓮肉、山藥等粉末,拌勻蒸熟即成。至於茯苓菜,是野菜,和茯苓糕完全沒有親戚關係,它是菊科,魚眼草屬,又稱為:一粒珠、土茯苓、豬菜草、魚眼草、蜻蜓飯、蚯疽草、夜明草、星莠草、地細辛、胡椒草、山胡椒菊、茯苓菜、泥鰍菜、Kagahutu(泰雅);Zyazyoai(排灣)。因為花形狀像魚眼睛,所以叫魚眼睛。《滇南本草》稱星宿草,《雲南中醫驗方》稱三仙菜,《雲南中草藥》則稱為地胡椒、鼓丁草。在雲南又名口瘡葉、饅頭草、地莧菜,傣族叫它帕滾姆。在還沒認識茯苓菜之前,雖見過幾次,我都以為是未開花矮小的紫花藿香薊,直到看清楚它的魚眼花實,才區隔出它和紫花藿香薊的差異。不管是假人蔘或茯苓菜,包括很多野菜,我多半以《救荒本草》的料理方式「採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煠就是川燙。
以假亂真或純屬雷同,是很多野菜名字的特質,因為國家、地區和飲食文化不同,野菜便有它多到數不清的稱呼,不管什麼名字、別稱,它們從未「造假」;一株假人蔘、茯苓菜垂掛一長串的名字,這才叫它們覺得沉重吧。
文圖╱方梓 (鄉間小路)
相關照片
上一篇
天無邊,海無底,鴨仔出世無娘嬭
下一篇
又見「養鴨人家」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2%
我喜歡:31%
很實用:19%
夠新奇:4%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9/17
GOOD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9/17
good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9/17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9/17
棒
pipopa(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1/14
讚
ㄚ讚(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1/11
如果是我看到就真得當他是野花了
bezier(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1/07
good
kenn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3/11/07
GOOD
john(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3/11/07
文章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