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冷會 臺東六十年的寧靜生命美學
「親愛的母親,自從拿波里上船後,穿過蘇伊士運河,陸續經過北非、印度孟買、雅加達、新加坡、香港,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後,我與其他會士兄弟終於抵達了臺灣的東部。」旅程的勞頓險惡與不可預知,唯一可以掌握的是心中那份來自信仰的愛。「天氣很悶熱,熱得讓人受不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烤焦了……,我們住的地方非常簡陋……我們真的是吃不飽也喝不好,完全無法與在瑞士時相比擬。」揮別家鄉與親情,來到的是這樣的一個荒貊之地,「我難免想著,如果偶爾能享用一塊家鄉的巧克力,搭配一杯香醇的咖啡,該是多麼美妙的事!」
家書走筆最後,竟讓人有種革命家或烈士的臨風壯懷,世間所有偉大的胸襟皆如是走來,「親愛的母親,或許未來我們不是那麼容易見面了(對不起,想到這裡,我的眼睛又濕了起來),但我相信您為我所流的思念淚水,將是天主胸前最美麗的一串珍珠。」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感人肺腑至深,也因為這封家書,揭開了白冷會在臺東深耕60年的感人史實。
以愛,為一生的腳印
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SMB)的神父及修士們在臺東奉獻服務的故事,已成為「臺東最美的風景」。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從2013年年末在海岸線的東河鄉、臺東市、南迴線的大武鄉,以及縱谷線的鹿野鄉展開一項名為「以愛,為一生的腳印—白冷會在臺東60年寫真記事展」的系列活動,透過泛黃的珍貴老照片重新喚起人們的記憶;這群瑞士來的異鄉人把臺東當成他們一輩子的故鄉,無論心靈或肉身,以愛為一生的腳印,足跡遍及縣境內的每一吋土地。
是一種什麼樣的信念羅盤,讓他們一待就是一輩子,甚至最後讓英骨化作春泥,一如生前的護持與澆灌著這裡的人們與土地。臺東的這塊土地若有知,當感欣慰有幸。而今,白冷會只剩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依然堅持他們當年的發願理想,依然在這兒繼續做他們該做的、能做的事。他們一生的付出奉獻與作為,已凝聚成所謂的「臺東精神」與「臺東意識」。當生活美學昇華為一種生命美學,那所追求的不再是價格,而是鏗鏘作響的價值。
鹿野天主堂葛德神父
2013年適逢鹿野天主堂的葛德神父晉鐸50周年紀念,葛神父雖已高齡78歲猶神采奕奕,奉獻一如當初,他負責東河及蘭嶼兩大堂區,教友只要聽到噗噗噗的老舊摩托車聲,就知道他來了。葛神父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有四個輪子,兩個在東河,兩個在蘭嶼。」在鹿野堂區25年的傳教生活,堂區遼闊,包含鹿野、延平兩鄉,當時很多富岡、馬蘭、和平等地的阿美族人,生活在海岸山脈深山中墾地耕作,葛神父傳教常需跋山涉水。「山中的小孩不能沒有書讀。」葛神父還為他們爭取瑞源國小在山中設立分班、分校。這些都可在老照片中找到歷史的痕跡。
蘭嶼之父 紀守常神父
紀守常神父(1919~1970年)已長眠在東河鄉附近的小馬天主教堂後面的墓地,墓地簡約一如他們生前的無聲低調,歐思定修士輕描淡寫的說,我們本來就是瀟灑來去,一無所有的人。紀守常神父雖身影日遠,但他生命的精彩故事仍在鹿野與蘭嶼兩地流傳著,甚至日後被尊稱為「蘭嶼之父」。紀守常神父非常重視孩童基礎教育,在兩地創辦了幼兒園。他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還有︰在半世紀前(1954年)在馬蘭天主堂服務時,他未經長上同意,一個人從高雄偷搭漁船到蘭嶼,當年正值壯年的紀神父愛極了達悟族同胞,從他頭戴銀頭盔與族裡老人面對面鼻子碰鼻子的發黃照片可見一般。為了維護當地人的權益,紀神父常據理以爭,甚至不惜與跋扈的軍警大打出手,實在很難想像在高壓的戒嚴時期,氣急敗壞的老外與軍警打起架來的情景。紀守常神父以身為臺東在地人為榮,甚至最後把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臺東這塊土地與這裡的人們。在1970年,紀守常神父自臺東搭夜車送兩位原住民女孩到西部就業,在高雄坐上一部計程車,結果一夜未眠的司機在臺南附近衝撞路樹,紀神父經送到鄰近小診所後死亡,那年他不過才50歲。
臺灣教育史的傳奇 公東高工之父錫質平神父
東部海岸山脈的開教者、也是「公東高工之父」的錫質平神父當年騎著重型機車,跑遍臺東縣境的每一角落,去幫助那些繳不起學費而失學或青春叛逆迷途的孩子們,甚至在1960年創辦了海岸山脈教育傳奇的公東高工,遠從瑞士及歐洲聘請優秀的技術師資,並引進先進設備與觀念,這在當時堪稱全臺職工訓練學校之最。公東高工學生在「2013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獎」榮獲1金3銀2銅的輝煌成績,錫質平神父當年高瞻遠矚的揮汗耕耘,現今已果實纍纍的歡笑收割了。1982年錫神父回瑞士奔走募款時發現罹患腎臟癌,估計只剩半年的生命,他卻還一心繫掛東部以及一手創辦的學校,要求「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臺東」。而今錫質平神父長眠在他最初傳教的地方,南迴公路上大武鄉南興部落故友劉樟的墓旁,繼續守護他鍾愛一生的臺東。
比臺東人還要臺東的魏主安神父
魏神父是位深受人喜愛與尊敬的神父,除了會說一口流利阿美族話,閩南語更是道地,曾有人當著他的面認真的說,他看起來好像是外國人,魏神父每提起這件往事,都樂不可支。從1963年就來臺東,與本地人的關係綿延了近四代。許多人都知道魏神父很喜歡小米酒,他覺得那是臺東在地真正香醇濃郁的味道,如他對這塊土地與人民的執著熱愛。在幾年前,基於職務的要求,魏主安神父必須回瑞士總會院工作,在臺東機場大廳有數百名的原住民朋友抓住他臂膀,不讓他離開,原本就不情願回去的神父,竟在機場與送行的人哭成一團。
後山傳愛——60年的影像故事
每位神父的生命美學故事,如永遠的綠手指與愛山客──歐思定修士、以腳底按摩聞名於世──吳若石神父、以小米酒傳教──姚秉彝神父、開啟臺東考古之風──艾格里神父、美聲讚詠──彭海曼神父、以影像寫史──林至柔修士、原住民神父──池作基、現代愚公移山──史泰南神父、教堂美學建築師──傅義修士以及全才藝術家──蘇德豐神父等等,都已成為臺東人耳熟能詳的精彩生命繪本。
《後山傳愛——白冷會臺東60年的影像故事》一書的出版,是臺東人遲來的感謝。張張照片都是「信、望、愛」的豐厚故事文本,也是他們流金歲月的留駐停格,與無遠弗屆的共鳴迴響,如天地間一首永恆的歌。
文/傅傑偉
全文選自2014年鄉間小路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