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剝皮寮
刊登日:104/07/08
714
剝皮寮,名字聽起來好像有點不雅,當我去參觀瞭解歷史背景後,頓覺那些紅磚赭瓦、富有傳統鄉土味的樓厝,配上這個通俗又帶有原始野味的名字,也蠻貼切的。
剝皮寮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的旁邊。其名稱說法不一,有傳說為剝獸皮或剝樹皮做生意的。也有人考據與族群發音有關,如滿清時期稱為福皮寮,日據時代稱為北皮寮。而閩南語則稱為剝皮寮。
剝皮寮的老舊樓厝經過臺北市政府修繕後,成立「鄉土教育中心」,常年展示臺灣的鄉土建築、鄉土生活等,資料相當豐富。重要單元有:淡水河上的戎克船,牆的表情──因材質不同而形成各種面貌,樓厝搭建工法,故事巷聽講古等。都是以動畫方式做深入淺出的解說,全部看完,會在趣味中獲得許多臺灣鄉土常識。
我最喜歡的一個單元是「阿公和阿嬤的一天」阿公的一天,編寫繪製的畫面是這樣的:早上六點到龍山寺拜拜。
八點經過柑仔店買餅給孫子吃。
十點到仁濟醫院看病。
十二點到蜘蛛麵店吃中飯。
下午二點到長壽號找人喝茶聊天。
下午四點到鳳翔浴室泡澡。
六點回家跟阿嬤一起吃晚飯。
阿嬤的一天,則跟阿公大不相同:
六點到老松國小運動。
八點經過秀英茶室閒話家常。
十點帶孫子到威靈壇收驚。
十二點到祖師廟拜拜。
下午二點經過土炭市與三輪車夫打招呼。
下午四點逛青草市買青草。
六點回家與阿公一起吃晚飯。
看完這個手動轉盤式的說明,會清楚瞭解古早農業社會長輩們單純而幸福的日常生活,令人隨之會心一笑。
總之,剝皮寮的樓厝建築是一大特色,而鄉土教育的內容構思和活潑的表達方式也是吸引遊客前往參觀的成功要素。
文圖/孫少英 (鄉間小路)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3%
我喜歡:52%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
毛豆(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9/10/14
可惜以前的居民不在了 新的剝皮寮感覺少了靈魂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9/15
Good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7/13
很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7/10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