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農業發展史
童年食解
刊登日:104/09/02
1,036
幼時家裡開個小雜貨舖,牆面一列貨架上擺滿貨品,我最喜歡透窗那面牆,各種各種糖果罐,村裡小孩來買糖,一毛、兩毛買3 顆、2 顆或1 塊、2 塊不等。
從屋裡看出去,糖罐外是透亮的陽光,玻璃罐裡的糖果,每一個罐子都像一個美麗的夢。那個年代沒有現在的過度包裝,一整罐七彩的球球糖、做成小橘瓣的橘子糖、裹著一顆酸梅的棒棒糖、還有長長的汽水條⋯⋯紅的紅、橘的橘、綠的綠,每一罐都是一個晶瑩剔透,愉悅玲瓏的歡樂天堂。可是我們只能看不能吃;父母為生計開源,糖果放在架子上是為營生用的。那時的小雜貨店都把寫完的作業簿、報紙裁成小張,糊成三角形、四角形的小袋子,裝一毛、兩毛的糖果,我小時便糊過那樣的小紙袋。
那個生活艱辛的年代,小兒幸樂,我們挺高興的是為吃食,時不時偷偷摸個零嘴逃出門,即便被捉到挨兩下,無啥妨礙,嘴裡還是甜滋滋。那時我最愛吃的是花生糖、芝麻糖之屬,又香又脆,咬在嘴裡引人遐羨,怎麼也沒有吃夠的時候。印象中那是我童年舉列的第一美味。
童年是甜的
記得一回大人吩咐我看店,架上滿滿一罐母親才分裝好的花生糖,一人坐在店裡忍不住搬了凳子,把罐子抱在胸前,安靜裡一口一口吃得盡興而忘情,越吃越順口,竟不知不覺一口氣吃掉半罐。警覺的時候,擔心要如何交代?為求掩飾便重新堆疊,把花生糖在罐裡排到前排看得到的這一面時,胸中無甚大志,最記得那時童稚的心裡,狠狠發願,立誓長大賺錢一定要把花生糖好好滿足吃個夠。發願當下,猶兀自擔心,長大了這糖不知還有沒有!
19 世紀德國科學家梅斯納(Georg Meissner)與瓦格納(Rudolf Wagner),發現味覺細胞像花瓣一般層疊在一起。每7 ∼ 10 天即淘汰換新一次,隨著年歲增長,45 歲以上,更新即不再如此頻繁,所以孩童的味覺最敏銳。孩子們喜歡甜食部份原因是:他們對甜味較敏感的舌尖,還沒有因狼吞虎嚥或急著喝熱湯而變鈍。(註1)零食是富裕生活中的閒情逸趣,童年那個物質乏少的年代,透明糖罐裡的五彩世界自是誘人極了,看得吃不得,豈不惑煞蒙童小兒!
小孩的確愛吃甜食,但是而今,我的愛吃花生糖,當在花生而不在糖了。偶爾吃一點,心中知有那個況味,捧糖罐的那個盡興是追索不回來的。大地有季節,人生亦無事不有機竅,那當時我不知糖罐裡,捧的是此生最好吃的花生糖了,日後就算賺得全世界,也沒那罐子抱在胸前的盡興與忘情了。
猴在樹,貓想鳥
每個人都有許多記憶,某些記憶存在飲食裡,不一而足。我有朋友從不吃豆芽,因為懂事起,摘豆芽這事就歸他負責。這事我也做過,捧著一盆豆芽,細細的根鬚從天光摘到天暝,摘也摘不完的地老天荒,志小而晦,童年都葬送在那裡了。這菜要炒得剔透光淨,一根根像小冰條,功夫一樁還真令人感激涕零。我們吃豆抽的活胚芽,吃在土壤裡長大的根莖,吃果實甜美的肉;離土地遠了,只好吃化學合成,生在鄉野,面對食物卻也未必宜得而相安。
我一妯親老家在山鄉,四野丘山盡是橘園。他說童年時節,橘子成熟,族中一群小兒全是人手,採回來的橘子分類販售,他阿公總是把好的裝藏,捨得拿出來吃的,全是霉漬發酵削掉了半邊的橘子。可不知小兒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再逢橘子熟時,採收之際,個個皆猴在樹上,回回吃足了再說。遭受活作是吃足了之後的事情。這些都是清居閑談。那樣的大地,山野情態屬於清苦也屬於民樂的,頗有曩昔鄉村小孩獨享的野逸。收成是勞作、是生活、也是節慶,許多我們對食物的嗜習源於童年,雖說冰刀似水,纖手亦可巧破鮮橙,採得新橘,哪有潑皮小兒猴在樹上吃得酣暢。這地球村,愈來愈地狹人密,我總希望這情態永遠存在。
蓋瑞‧ 史耐德(Gary Snyder)代表了美國1950年代詩人在藝術和生活上對自由的追尋,常自命為原野的發言人,他看到小貓深嗅舊鳥糞,遂寫下「貓揣想鳥吃些什麼」。(註2)成年,那些食物仍在那裡,對食物的嗜習,我們亦揣想童年與我們相去了多遠。
文/凌拂 圖/李敏慧 (鄉間小路)
從屋裡看出去,糖罐外是透亮的陽光,玻璃罐裡的糖果,每一個罐子都像一個美麗的夢。那個年代沒有現在的過度包裝,一整罐七彩的球球糖、做成小橘瓣的橘子糖、裹著一顆酸梅的棒棒糖、還有長長的汽水條⋯⋯紅的紅、橘的橘、綠的綠,每一罐都是一個晶瑩剔透,愉悅玲瓏的歡樂天堂。可是我們只能看不能吃;父母為生計開源,糖果放在架子上是為營生用的。那時的小雜貨店都把寫完的作業簿、報紙裁成小張,糊成三角形、四角形的小袋子,裝一毛、兩毛的糖果,我小時便糊過那樣的小紙袋。
那個生活艱辛的年代,小兒幸樂,我們挺高興的是為吃食,時不時偷偷摸個零嘴逃出門,即便被捉到挨兩下,無啥妨礙,嘴裡還是甜滋滋。那時我最愛吃的是花生糖、芝麻糖之屬,又香又脆,咬在嘴裡引人遐羨,怎麼也沒有吃夠的時候。印象中那是我童年舉列的第一美味。
童年是甜的
記得一回大人吩咐我看店,架上滿滿一罐母親才分裝好的花生糖,一人坐在店裡忍不住搬了凳子,把罐子抱在胸前,安靜裡一口一口吃得盡興而忘情,越吃越順口,竟不知不覺一口氣吃掉半罐。警覺的時候,擔心要如何交代?為求掩飾便重新堆疊,把花生糖在罐裡排到前排看得到的這一面時,胸中無甚大志,最記得那時童稚的心裡,狠狠發願,立誓長大賺錢一定要把花生糖好好滿足吃個夠。發願當下,猶兀自擔心,長大了這糖不知還有沒有!
19 世紀德國科學家梅斯納(Georg Meissner)與瓦格納(Rudolf Wagner),發現味覺細胞像花瓣一般層疊在一起。每7 ∼ 10 天即淘汰換新一次,隨著年歲增長,45 歲以上,更新即不再如此頻繁,所以孩童的味覺最敏銳。孩子們喜歡甜食部份原因是:他們對甜味較敏感的舌尖,還沒有因狼吞虎嚥或急著喝熱湯而變鈍。(註1)零食是富裕生活中的閒情逸趣,童年那個物質乏少的年代,透明糖罐裡的五彩世界自是誘人極了,看得吃不得,豈不惑煞蒙童小兒!
小孩的確愛吃甜食,但是而今,我的愛吃花生糖,當在花生而不在糖了。偶爾吃一點,心中知有那個況味,捧糖罐的那個盡興是追索不回來的。大地有季節,人生亦無事不有機竅,那當時我不知糖罐裡,捧的是此生最好吃的花生糖了,日後就算賺得全世界,也沒那罐子抱在胸前的盡興與忘情了。
猴在樹,貓想鳥
每個人都有許多記憶,某些記憶存在飲食裡,不一而足。我有朋友從不吃豆芽,因為懂事起,摘豆芽這事就歸他負責。這事我也做過,捧著一盆豆芽,細細的根鬚從天光摘到天暝,摘也摘不完的地老天荒,志小而晦,童年都葬送在那裡了。這菜要炒得剔透光淨,一根根像小冰條,功夫一樁還真令人感激涕零。我們吃豆抽的活胚芽,吃在土壤裡長大的根莖,吃果實甜美的肉;離土地遠了,只好吃化學合成,生在鄉野,面對食物卻也未必宜得而相安。
我一妯親老家在山鄉,四野丘山盡是橘園。他說童年時節,橘子成熟,族中一群小兒全是人手,採回來的橘子分類販售,他阿公總是把好的裝藏,捨得拿出來吃的,全是霉漬發酵削掉了半邊的橘子。可不知小兒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再逢橘子熟時,採收之際,個個皆猴在樹上,回回吃足了再說。遭受活作是吃足了之後的事情。這些都是清居閑談。那樣的大地,山野情態屬於清苦也屬於民樂的,頗有曩昔鄉村小孩獨享的野逸。收成是勞作、是生活、也是節慶,許多我們對食物的嗜習源於童年,雖說冰刀似水,纖手亦可巧破鮮橙,採得新橘,哪有潑皮小兒猴在樹上吃得酣暢。這地球村,愈來愈地狹人密,我總希望這情態永遠存在。
蓋瑞‧ 史耐德(Gary Snyder)代表了美國1950年代詩人在藝術和生活上對自由的追尋,常自命為原野的發言人,他看到小貓深嗅舊鳥糞,遂寫下「貓揣想鳥吃些什麼」。(註2)成年,那些食物仍在那裡,對食物的嗜習,我們亦揣想童年與我們相去了多遠。
文/凌拂 圖/李敏慧 (鄉間小路)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38%
我喜歡:38%
很實用:23%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3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林*慧(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9/10/26
讚!!
毛豆(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09/10/14
我也是雜貨店養大的小孩!好幸福!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12/25
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