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用,轉廢為寶 林試所推動農林剩餘資材多元利用 開創臺灣循環經濟新篇章
面對資源日益匱乏與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農業部林業試驗所以實際行動響應政府「永續發展、循環減碳」政策,積極推動農林剩餘資材的多元化與高值化利用。那些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修枝材、刨花、鋸屑、邊皮材、鳳梨葉與稻稈,如今正透過創新技術,搖身一變為精油、手工紙、木醣醇等工業原料、環保建材與地方文創等產品,讓「轉廢為寶」不只是理念,更成為台灣綠色轉型的實踐標誌。
林試所研究團隊指出,「所謂剩餘,其實只是被忽略的資源。」臺灣每年農林生產活動產出大量副產物,長期以來多採掩埋、堆肥或焚燒處理,不僅造成環境負擔,也錯失資源再生的機會。「只要換個視角,這些資材裡蘊藏的是能量,是價值,是未來。」林試所團隊深入剖析這些資材的組成,發現其普遍富含天然高分子物質,如纖維素、半纖維素與木質素。透過化學、纖維生物精煉與物理技術等,這些成分能製成香氛精油、木醣醇、乳酸、香草精、手工紙,以及奈米纖維素等,進一步應用於生活用品、食品、醫藥與環保建材等產業領域。
林試所指出,農業剩餘資材中最令人驚艷的當屬「鳳梨葉」,其纖維質地細緻、含木質素少、纖維素含量高。將其應用於手工紙製作、藝術書畫與文創禮盒中,廣獲設計師與市場肯定,讓「綠色農業」走進生活美學。不僅如此,該所更將這些剩餘資材導入能源與建材領域,開發出生質燃料顆粒、木塑複合材料與粒片板,廣泛應用於替代能源、隔音建材與家具裝飾,實踐低碳建築與再生能源的應用可能。
為了落實循環經濟於在地,林試所積極整合原料收集、技術示範、產品開發與教育推廣功能,提供社區參與、學校參訪與文創合作等多元交流機會。「我們不只是做研究,更希望這些成果能融入地方生活,讓民眾親眼看到枝條如何變成香氛,鳳梨葉如何成為藝術紙。」同時,該所也善用社群媒體、短片、工作坊與新聞報導等形式,將「資源再生」與「綠色價值」的理念深植人心,促進全民循環實踐,形成自下而上的永續行動力。
林試所強調,循環經濟不是口號,而是一條可以走進日常的路。農林剩餘資材看似微不足道,但透過正確處理與創意應用,它們正成為連結產業、文化與環境的橋梁。該所未來將持續深化農林剩餘資材的分類利用與技術提升,拓展高值產品開發、建立在地示範模式,並整合政策、產學與社會力量,朝向「零廢棄、再資源、高效能」的願景前行。每一塊木屑,不只是過去的殘餘,更象徵著邁向永續未來的綠色契機。
聯絡人兼發言人:林業試驗所 吳孟玲 副所長
電話:02-23039978 分機1211
E-mail:mlw@tfri.gov.tw
撰稿人:林產利用組 徐健國 副研究員
電話:02-23039978 分機3700
E-mail:aghy@tfri.gov.tw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