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成功篩選出耐鹽促生菌 提升苗木抗逆境潛力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近日成功從瓊崖海棠根部篩選出具備卓越耐鹽及促生能力的益生菌株,經應用於苦楝苗木試驗,證實能顯著提升苗木在高鹽逆境下的生長與光合作用表現。這項研究成果不僅為臺灣沿海地區的植樹造林提供新策略,更在全球氣候變遷下,運用微生物科技來提升植物抗逆境潛力,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預期將有助於提高海岸防風林和綠帶的存活率,為國土保安與生態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環境挑戰,土壤鹽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日益嚴峻,影響植物生長。國內許多沿海地區的土壤鹽分偏高,限制了植樹造林的成功率。林試所研究團隊卻從海岸邊原生「瓊崖海棠」身上,找到了突破困境的關鍵。
林試所說明,瓊崖海棠等沿海植物常年在高鹽環境中生長,其根部的微生物因此演化出獨特的「耐鹽」特性。該所助理研究員林冠穎帶領的研究團隊,深入探索瓊崖海棠的根部世界,透過培養與篩選技術,成功分離出超過182個內生菌株,並逐一進行生物活性測試,以找出最具植物促生潛力的菌株。該所發現,在篩選出的菌株中,有高達30個菌株具備合成天然生長激素IAA (吲哚乙酸) 的能力,而且這些菌株在高鹽環境下,還能分泌「胞外多醣」的特殊物質。胞外多醣能幫助植物維持水分平衡,穩定根部結構,有助於抵禦鹽分對植物造成的滲透壓逆境;部分菌株更展現了溶解土壤中磷元素的能力,能促進植物根系發育。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菌株還具有關鍵的ACC deaminase(氨基環丙烷甲酸去胺酶)活性。這種活性可以幫助植物分解逆境下產生的乙烯 (ethylene),減輕植物因壓力造成的生長抑制。這些微生物的能力,為植物在高鹽環境中健康成長提供了支援。
在眾多潛力菌株中,林試所研究團隊精選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根瘤菌(Rhizobium sp.)和菠蘿泛菌(Pantoea ananatis)等三菌株進行更深入的測試。該所將這些菌株接種到常見的造林樹種「苦楝」苗木上,並模擬高鹽環境進行實驗,結果顯示菠蘿泛菌表現出顯著的促生效果。在同樣的高鹽逆境下,接種了菠蘿泛菌的苦楝苗木,不僅生長顯著提升,更能維持良好的光合作用效率。根據該所的初步試驗數據,接種菠蘿泛菌的苦楝苗木,其生長量相較於未接種的對照組,平均提升了近30%,為耐鹽促生菌的實際應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佐證。
林試所表示,此次研究結果不僅展現瓊崖海棠根部共生菌在提升苗木耐鹽潛力上的應用價值,也將為苗木在鹽分偏高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的栽種提供支援。未來在臺灣西海岸、西南沿海等過去造林不易的地區,將有望透過這項技術,提升防風林營造成功率,有助於阻擋風沙,保護農田與基礎設施。
林試所未來將持續投入基礎研究與應用實驗,探索更多共生菌技術的多元應用可能性,除了沿海造林,這項技術也潛力應用於鹽鹼地、廢棄礦區等劣地的生態復育,甚至能結合智慧農業,開發育苗模式,透過微生物科技的創新應用,將為臺灣的林業與生態永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持,共同打造一個更綠色、更韌性的臺灣。
撰稿人:育林組 林冠穎 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3039978 分機2915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