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改場開辦山蘇學堂 啟動佳民部落綠金產業升級
為輔導原民農產業及競爭力,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8月26日,假後山蕨起舉辦找回原力「部落原力學堂-佳民部落山蘇栽培管理班」,現瑒除了有佳民,也吸引秀林鄉秀林、銅門等部落族人共襄盛舉。另外新秀地區農會張峻瑋農事指導員到場關心。與會者表示課程內容實用,有助於提升秀林鄉族人對山蘇栽培管理能力,開啟傳統植物邁向綠金產業新篇章。
花蓮農改場楊大吉場長致詞表示,山蘇產業最早在秀林鄉發展,尤其是佳民部落經營面積在各部落名列前茅,族人也成立產銷班,推動在地特色產業。隨著市場需求提升,同時價格持續穩定,也吸引其它鄉鎮農友種植,產業逐漸擴大。花蓮農改場近年來輔導部落山蘇產業不遺餘力,從栽培、病蟲害、土壤肥培,都有卓著成果,下一階段將篩選優良品種,未來提供族人種植,提升產業永續發展。本次學堂依據部落需求,安排實用又多元課程,並期許族人多與講師互動,以提升山蘇專業栽培管理知能。花蓮農改場未來仍會持續輔導部落農產業,開設符合族人需求的行動課程,減少舟車勞頓之苦,提昇學習意願及成效,促進部落產業推動,打造青年返鄉之路。
樹幹上、岩縫中,陰濕的山林間四處能見山蘇的蹤影,且與太魯閣文化有息息相關。隨著社會變遷,山蘇變成了桌上的美味佳餚,喜好不分族群,也促使族人採用經濟生產模式。秀林鄉山蘇主要分佈在秀林、佳民、銅門等一帶,全鄉總面積約105公頃,佳民部落約10公頃。為了整合部落族人的力量,相繼成立山蘇產銷班。
近年來面臨了困境,農業人口老化、專業栽培技術欠缺、農業政策不熟悉等,影響產業永續經營。然而部落年輕人卻看到轉機,成立後山蕨起並積極攜手族人,成功推廣在地文化與產業。惟山蘇是產業根本,生產者技術須要與時俱進,希望透過知識傳遞及交流,提升專業新知及競爭力,並與在地組織合作,共享資源,促進年輕人返鄉投入。
本次課程內容依族人技術缺口量身訂作,師資陣容堅強。主要課程可歸納為政策輔導、技術輔導、合作模式等三方向。其中政策及措施輔導,包含有機友善輔導、產銷履歷輔導、管理灌溉設施補助,邀請農糧署東區分署吳尚義專員、何旻遠技士,及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張婷雅管理員說明。講師轉化政策生硬內容,以有何效益說明,學員不僅了解輔導措施,也促進參與或申請意願。
農業技術輔導方面,包含合理化施肥及田間土壤採樣、常見病蟲害防治及友善資材使用、常用農機具(鍊鋸、除草機)簡易保養及故障排除實作等,邀請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梓丞助理研究員、吳佳宜助理研究員、李易樺助理研究員、簡宏諭先生說明。講師分享理論專業知識外,也著重實作教學,搭配實物、操作方式,讓學員知行合一。
合作模式方面,邀請後山蕨起林俊雄負責人,介紹從田間到品牌:建立三方信任與合作模式。講師是佳民部落返鄉青年,也是去年榮獲農業部百大青農。近年來與年輕族人及部份山蘇族人,推動山蘇特色產業有成,然而產業須要更多的族人參與,共同分享甜美成果,期望傳遞合作理念,促進產業茁壯。
本次課程內容引起族人共鳴,課程進行相當熱絡,尤其講師不斷提問,啟發學員學習興趣,共築互動學習環境。結訓後族人倘有任何問題,除了隨時與講師保持連繫外,花蓮農改場也會扮演好堅強的輔導後盾及轉介角色,同時持續推動在地農業知識推廣與技術輔導,推動原鄉特色產業永續發展。
撰稿人 |
電話:03-8521108轉1960 |
---|---|
農業推廣科助理研究員林正木 |
|
新聞聯絡人 |
電話:03-8541881 e-mail:jmt@hdares.gov.tw |
農業推廣科副研究員曾竫萌 |
相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