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發展計畫」推動5年有成 加速智慧農業落地運用
農業部今(18)日舉辦「農業物聯網發展計畫」全程計畫成果發表暨授權簽約,陳駿季部長除了肯定5年來的豐碩成果,並感謝產學研各界齊心努力推動。會場展示農糧、畜禽及養殖漁業3大領域之重要成果,包括植物害物燈照抑制系統、鱸魚智能生產決策、豬場物聯網資料庫等技術商品,並邀請業者及縣市政府分享物聯網技術運用效益經驗,發表會現場更有新技術授權簽約,期吸引更多業者投入智慧農業,加速數位技術擴散運用。
結合臺灣資通訊技術優勢 促進農業轉型智慧化
陳部長開場致詞時表示,面對氣候變遷與供應鏈重組挑戰,以及農業人力短缺困境,農業部自110年起至114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農業物聯網發展計畫」,期透過智慧農業的導入,促使企業營運模式、農業生產樣態及整體農村風貌的轉變。該部運用臺灣資通訊技術優勢,結合農業實務需求,透過資料連結、設備自動化及決策輔助,計畫執行迄今已有62項創新科技落地實施,1,152個產銷場域農漁畜多元應用,建構全國農漁畜產業場域200處物聯網應用據點,提升產值超過1.26億元,促進業者投資導入智慧農業逾2.12億元,有效減少生產人力與營運成本,帶動農民收益達1.01億元。
數位基盤與人才雙輪驅動 引領智慧農業整體升級
農業部指出,計畫執行期間推動各區農業場域通訊建設,迄今已優化場域通訊31處,網路下載速率提升5倍,奠定智慧農業資料流通基礎。另為加速智農數位技術與國際接軌,透過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制定「智慧農業感測資料格式標準與測試規範」,使數據資料串聯更有效率。此外,因應數位轉型之人才培育需求,協助培訓產業團體及公部門人員,強化數位技能與談判力,農業線上課程與數位學分班已開設142堂進行專業培訓,完課數逾2萬人次,培育超過91位具備跨域應用之人才。
物聯網新技術授權簽約 共創農業智慧化新格局
農業部進一步表示,計畫5年共推動14項技術授權,包括該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病蟲害5G全息影像診斷系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基於熱影像之豬隻體表溫度智慧判識模型」、中興大學「家禽特徵器官影像自動檢測與預警系統」及「雞群可見光雷射反應力系統」等技術已有業者洽談授權,特安排於成果發表會中辦理授權簽約,由陳部長擔任見證人,雙方共同合作推動智慧農業技術應用,以期共創農業智慧化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