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FAO全球農業展望》提出未來十年的生產、消費、貿易和價格趨勢預估
文章來源 : 台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8/31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王惠正、陳逸潔、李沅融編譯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今(2021)年7月5日聯合發佈的最新報告指出,距離實現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最後期限僅剩不到10年,各國政府需要加倍努力實現全球糧食安全和環境目標。
假設全球能從COVID-19病毒疫情大流行中快速復甦,同時氣候條件和政策環境能夠保持穩定,未來十年將有機會實現SDGs之進展。 然而,過去一年來,COVID-19疫情對世界造成巨大破壞,使得SDGs的實現看似更遙不可及,因此,亟需關注那些驅動農業糧食系統表現的因素和力量。
OECD-FAO 2021-2030年全球農業展望重點摘要(OECD-FAO Agricultural Outlook 2021-2030,以下簡稱《展望》)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區域、國家和全球層面 40種主要農漁產品十年前景的共識評估;分析農業糧食市場表現的驅動因素;以及為前瞻性政策分析和規劃提供資訊。《展望》基於現有政策,預期未來趨勢並強調實現SDGs所需的額外努力。
在全球人口持續成長下,確保糧食安全和健康飲食仍將是一項挑戰。 未來十年,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包括糧食、飼料、燃料和工業用品)儘管年複合成長率低於前十年,但仍預計以每年1.2%的速度成長。人口趨勢、富裕國家和許多中等收入國家用家禽替代紅肉,以及南亞人均乳製品消費量的爆炸性成長,預計將影響未來的需求。
永續生產力成長是關鍵
生產力的提高將是養活全球不斷成長人口(預計2030年將達85億)的關鍵。在2030年全球作物產量的預估成長中,將有87%來自產量成長、6%來自擴大土地利用、7%來自種植密度增加。同樣地,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的預估成長將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產量提高。然而,畜群規模擴大也有望顯著促進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的畜牧生產成長。
貿易將持續作為對全球糧食安全、營養、農業收入和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關鍵影響。全球國內消費平均約20%為進口,展望2030年,預估東非和北非地區進口將佔國內總消費量的64%,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之出口預估將佔其農業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OECD秘書長柯曼(Mathias Cormann)和FAO秘書長屈冬玉(QU Dongyu)在報告前言中表示,「我們擁有獨特的機會好讓農糧部門走上永續、具效率和具韌性的道路。若不加倍努力,零飢餓目標將無法實現,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進一步增加。因此,亟需進行農糧系統轉型。」
未來10年,儘管單位產出排放量(生產的碳強度)預計在此期間顯著下降,全球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預計仍將增加4%,主因是畜牧業生產規模擴大。
全球總糧食供應量將在未來十年成長4%,達到每人每天3,000多卡路里。由於加工和簡便食品(convenience food)的消費量增加以及外出就餐的趨勢增加,人均脂肪消費量預計在數個主要糧食類別中最快速地成長,這與持續的都市化和女性勞動力參與的增加有關。此外,COVID-19疫情蔓延後的收入短缺和糧食價格上漲更加劇此趨勢。
高所得國家的人均糧食供應,預計將不會比現今的高水準顯著增加許多。 然而,所得成長和消費者偏好改變,消費者會減少主食和甜味劑的攝入,轉而食用高價值糧食,包括水果和蔬菜,以及些許程度轉向動物產品。
在低所得國家,人均糧食供應預估增加3.7%,相當於每人每天89 卡路里,主要包括主食和甜味劑。經濟限制將限制動物產品、水果和蔬菜的消費成長;由於所得限制,預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將略有下降;該地區的主要糧食自給自足,按照目前的趨勢,主要糧食產品供應量預計到2030年將下降。
從中期來看,氣候、經濟成長和所得分配、人口結構及飲食型態轉變、技術發展和政策趨勢將左右糧食和農產品價格。雖然FAO糧食價格指數在過去1年強勁上漲,但預計之後將出現一段向下調整期。《展望》預測,糧食價格將與需求成長放緩和生產力預期提高相符,預估實際上價格將回復為逐漸下降態勢。
雖然《展望》聚焦於中期趨勢,但也有多種因素可為農產品市場的短期價格創造短期波動。例如,能源市場的發展能影響投入價格,以及部分國家在穀物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加會引發價格大幅波動,導致預測價格和觀察價格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