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一種高經濟價值樹種

文圖/張鳳申
《豐年》曾於民國 71 年 5 月刊載:李作屏先生所撰寫之「一種高經濟價值樹種─檀香樹」,文中介紹其生態與利用價值。唯因當時檀香栽培技術尚在試驗階段,其後亦未見實質推廣。如今,檀香樹的人工栽培技術已臻成熟,民間已有 4 – 5 齡之檀香樹開花結果;且栽培技術與種苗供應資訊,在網路均可獲得。本文將傳達該樹栽種方法,期望能提供台灣低海拔山坡地脫胎換骨的機會,開創新穎而零風險高利潤之農林契機。
台灣低海拔山坡地,早年均種植相思樹做為炭薪材。因經濟效益不佳,而後改種植香茅草蒸餾香茅油,幾年後即沒落;其間少數種植梧桐,可惜沒幾年光景,現以淪為觀賞花朵之六月雪;而中南部山區以種植檳榔與果樹為主,因該作物均為淺根性植物,加上大量施肥與噴灑農藥,使土地喪失水土保持功能,以致每逢颱風、豪雨,屢釀成嚴重山崩、土石流,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害悲劇。本文將傳達檀香樹栽種方法,期望能提供台灣低海拔山坡地脫胎換骨的機會,開創新穎而零風險高利潤之農林契機。
一. 檀香概述
檀香 (Santalum),屬檀香科,終年常綠之半寄生小喬木。台灣見過檀香樹的人不多,僅能從民間祭拜禮佛的「香類」中知道。在國外,由於檀香樹極其珍貴價昂,故盜採濫伐猖獗,使得天然檀香種原瀕臨滅絕,如夏威夷的檀香山,本因盛產檀香樹而聞名於世,在18世紀華人移民前,滿山檀香樹林,到如今已看不見檀香樹,其復育更是艱難。
世界各國有鑑於檀香樹不易復育,但又有其需求,於 1995 年共同簽署「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協定」(簡稱華盛頓公約),規範除人工栽種飼養者外,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之交易,以管制貿易手段,禁止進出口,更促使檀香原木價格飛漲,取得更加困難。台灣現有之檀香原木,大多在華盛頓公約簽定前進口,時值台灣合板業鼎盛時期,殷切需求大量原木,合板公司所派駐於各伐木區之人員,有遠見者自行收購檀香原木運回儲存,大多數均為印尼產檀香,目前奇貨可居,價格翻漲數倍,且不輕易出售。
三. 檀香栽種要點
檀香樹屬終年常綠半寄生植物,樹高 10 – 13 公尺,屬小喬木。檀香種子在萌芽後其根部會產生吸盤吸附在寄主植物根部,分泌酵素,溶解寄主植物根部皮層,進而吸取生長所需三要素營養,但對於鈣,鐵,鋅等微量元素及水份,檀香根部卻可自行吸收,故稱為半寄生,如寄主植物生長不良或不適應寄生者,其檀香苗葉片會呈現黃化落葉,慢慢枯萎死亡。
(一) 氣候
檀香樹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植物,在臺灣可觀察本地栽種作物,如香蕉,木瓜,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果樹做為指標性植物,指標性植物在冬季亦不受短暫霜害影響而死亡地區,檀香樹即可發育正常。例中國四川米易地區,冬季曾出現攝氏 -2℃ 至 0℃ 的短暫低溫,檀香樹仍能正常過冬。
詳全文請參考豐年半月刊60 卷第12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