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栽培與利用
前言
香草植物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發展休閒作物產業計畫中重要工作之一環,其種類繁多,本場由世界各國蒐集二百多種香草植物,種植在試驗研究園區,觀察其性狀與適應性,再從中選擇適合於本地氣候條件栽培的種類,加以繁殖推廣。在所有的香草植物中,名氣最大的就是「薰衣草」了,每年到了薰衣草開花季節,整片紫藍色的花朵隨風搖曳,伴隨著淡淡花香,令人陶醉而流連忘返。
薰衣草為唇形花科植物,由於具有清爽甘甜的香味,自古以來便為人類所喜愛,其原生種有五大類二十八種以上,分佈的範圍從地中海沿岸到中東、西亞、印度、北非、加那利群島等地。目前廣為栽培的品系,可大略分為真薰衣草、法國薰衣草、齒葉薰衣草、羽葉薰衣草、以及雜交薰衣草等五大品系。薰衣草的花有藍色、深紫色、粉紅色、白色等,有些品種含精油量多,適合於提煉香草精油,有些則花形花色美觀,適合作為觀賞用。
生長與開花習性
目前引進國內的薰衣草種類很多,有甜薰衣草、羽葉薰衣草、蕨葉薰衣草、齒葉薰衣草、寬葉薰衣草、狹葉薰衣草等等。由於這些薰衣草品種均由歐、美、日等溫帶國家引進,性喜冷涼氣候,在台灣平地栽培時受季節性的限制,以初冬至春季較適合種植,六月以後的高溫季節,則生長不佳。本場進行栽培觀察試驗結果以「甜薰衣草」(Lavandula heterophylla)品種及「齒葉薰衣草」 (Lavandula dentate)在花蓮的適應性最強,植株高度及寬幅皆可達60公分以上,花期長達3個月之久,觀賞期極長,值得加以發展。甜薰衣草及齒葉薰衣草開花期為三至五月間,開完花之後進入夏季,植株生長較為遲緩停頓,七至九月間平地氣溫很高,大多數植株很難度過炎熱的高溫期,其莖葉將逐漸枯萎。若是利用盆植栽培置於半遮蔭處,或是在大面積之田區栽培進行適度的修剪,並配合適當的管理,則可延長栽培期及開花期。
栽培管理技術
一、種子繁殖
薰衣草種子可以直接撒播到田間,惟其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發芽率不高,又有雜草競爭問題,管理上較為困難,因此以先行育苗再移植的方式較佳。播種的方式可分為二種:一為利用平底育苗盤,採撒播方式,另一為利用穴植盤,採點播方式。育苗之介質必須經過適當調配,根據本場試驗結果,以泥炭土加真珠石,體積比為9:1混合之效果最佳。薰衣草種子細小,且屬於好光性,播完種子後,覆土不宜太厚,澆水時更應小心,以免種子沖失,也可以採行育苗盤底部吸水法,或以噴霧方式進行灌溉。播種後1-2週種子可發芽,經過約4-6週,幼苗長出2-4枚本葉時,可行移植作業,將幼苗假植於50格穴植盤或3寸盆缽。假植後之幼苗可行葉面施肥加以補充肥料,使地上部及根系更加健壯。
二、扦插繁殖
薰衣草除了種子繁殖之外,還可利用扦插方式來進行無性繁殖,扦插繁殖法有許多優點,一般薰衣草春天播種要經過半年之後才能定植田間,需時甚久,繁殖速度極為緩慢,利用扦插繁殖法,則可大幅縮短供應種苗時間,有利於商業生產。此外,利用種子繁殖時,每株幼苗的遺傳性狀多少會有差異,生長狀況較不整齊,母株優良的特性也可能無法完全保留下來,扦插繁殖的幼苗性狀與母株完全一樣,則可避免上述之缺點。扦插用之介質以保水及通氣性良好之無土介質為佳,例如泥炭土加真珠石,以體積比9:1混合。可選擇採用50格穴植盤,或3吋塑膠盆缽放置於24格端盤上之栽培容器,在管理上較為方便、省工且節省空間。選取當年生枝條(老化枝條不宜)之頂芽,約10公分長,作為插穗,直接插入裝有育苗土的容器內即可,不必沾發根劑。扦插後必須放置於有自動噴霧裝置的栽培床架上,保持高濕狀態,以促進發根,增加插穗成活率。扦插環境之溫度以25-28℃較佳。通常薰衣草扦插時程只需3-4週,根部發育完全後可進行移植。
三、田間栽培
薰衣草於田間大面積栽培時,宜採用高畦以利灌排水,水份過多或土壤通氣性不佳時,將使根部通氣不良,造成根部無法呼吸,吸收水份與葉片蒸散水份間無法達成平衡,容易發生植株突然枯死之現象。一般栽培地以砂質壤土較為適當,種植時期以10月中旬以後為佳,種植植株較高大之甜薰衣草品種與齒葉薰衣草品種,可採行畦寬130公分,畦面90公分,株距40公分,單行植,每公頃約可種植19,250株;若是種植較矮小之狹葉薰衣草品種如孟斯泰德,則可採雙行三角植法栽培,節省土地面積。種植前宜適量的施用腐熟之有機質肥料,定植後45天可施用複合肥料行第一次追肥,爾後每個月視生育狀況給肥即可。薰衣草可行露地栽培或覆蓋PE塑膠布,其生長勢極強,栽培期間無須摘心,每一葉腋間都可產生新枝條,種植田間4個月後薰衣草植株即可覆蓋整個畦面並開花。如果在高溫期,將開完花的枝條適度修剪,並注意田間水份管理,避免栽培田區積水,則可行宿根栽培。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相關檔案下載
- 轉作高粱之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推動(農政與農情2023.02第368期).pdf113/10/28
- 種傳假單胞桿菌屬(Pseudomonas spp.)植物病原細菌之簡介(2022.03 種苗科技專訊).pdf113/10/28
- 種出讓人熊安心的有機農產品~專訪阿淵有機農場洪聖淵先生(2021.09 種苗科技專訊).pdf113/10/28
- 參與2021 ISTA植物健康線上研討會之心得分享(2021.09 種苗科技專訊 ).pdf113/10/28
- 認識硬質玉米黑穗病(2020.03 種苗科技專訊).pdf113/10/28
- 健康種苗是農業升級關鍵-專訪青年農民張祿棠(2019.12 種苗科技專訊).pdf113/10/28
- 參加2018 AARDO「種子生產及品質評估」訓練心得報告(2018.06 種苗科技專訊).pdf113/10/28
- 溴化乙錠與溴化丙錠在植物病原檢測技術上之應用(2017.09 種苗科技專訊).pdf113/10/28
- 日、荷種子健康檢查專家來台經驗分享(種苗科技專訊2016.06).doc113/10/28
- 2013臺日農業技術合作-種子檢測技術研習與交流心得分享(種苗科技專訊2014.05).pdf1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