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蔬果汁與果乾蜜餞之製作--2
結果與討論
整體言:「有機蔬果加工產品」的色、香、味、口感及消費接受性常受到其組成分(粗蛋白、粗脂質、果膠、澱粉、酚類化合物、金屬離子及酵素活性等)、加工處理(殺菁、殺菌、均質、冷卻、添加物、酸度) 及儲存條件產生異變等現象。如何保持有機蔬果加工產品之物化品質、感官品質與抗氧化特性等,提供適當保存期的方法為急需克服之難題。現在提出具體之有機加工技術建議,以期縮小發展有機加工技術之障礙,裨益我國有機加工產業發展。
基本上在蔬果加工過程中須防止香氣分解、色澤改變、維生素C流失和微生物的控制。由於有機園藝產品成熟期短、產期集中,採摘後均為易腐產品,其組織細胞的呼吸作用、蒸散作用、乙烯的合成、微生物的接觸等均影響其採收後的壽命。一時加工不完,就會馬上腐爛變質,因此必要進行貯藏,以延長加工期限。
降低溫度通常是蔬果保鮮的最佳手段,在不引起寒害和凍害的條件下,愈快降到適當低溫對產品的保鮮愈好。但是,根據Paull和Rohrbach (1985) 指出鳳梨果實對溫度敏感,貯藏於12 oC、10~14天,再移回常溫後2天內即發生寒害症狀,在低於21 oC環境容易有果心褐化發生。尤其,貯藏條件變異大時,常會誘發蔬果的生理紊亂,產生有毒物質,在植物體內累積,導致蔬果的腐爛。因此必須抑制蔬果的呼吸和降低體內酵素的活性,控制潛伏性病害的擴展和致腐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有毒物質的累積,才能保持蔬果的品質新鮮。
其次,果實在加工過程尤其最怕多酚氧化酵素聚合,導致色澤變紅,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 是引起水果、蔬菜發生酶促褐變的主要酶類,在氧的參預下,酚類化合物就氧化形成醌類化合物,醌類就氧化形成褐色素或黑色素,導致褐變現象的發生。對於酶褐變控制的方法是要盡快用高溫殺死酶活性、添加有機酸(檸檬酸) 或抗壞血酸(維生素C) 抑制和脫氧;對於非酶褐變控制的方法則是避免過度及長時間的受熱處理、pH要控制在3以下、低溫及避光貯藏。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農場見習對農民學院蔬菜栽培管理初階班學員訓練成效之個案研究114/10/22
- 全穀紅薏仁對高脂飲食小鼠代謝異常之影響114/10/22
- Arduino低成本開發板於光合作用測量的應用及展望114/10/22
- 不同品種大豆製作發芽豆漿之理化及品質分析114/10/22
-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66期)114/10/22
- 三色花見糰子一次學會114/10/22
- 臺中農改場與安達人壽合作ESG 專案「伊娜谷香糯米保種計畫」獲亞太行動獎銀獎!114/10/22
- 臺中農改場特刊再獲期刊最佳下載獎殊榮114/10/22
- 水稻也來敷面膜!友善水稻省工減碳之紙蓆插秧栽培田間觀摩會114/10/22
- 臺加攜手推動健康老化-「2025臺加機能性農產品應用於銀髮營養需求雙邊研討會」盛大登場114/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