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蔬果汁與果乾蜜餞之製作--2
結果與討論
整體言:「有機蔬果加工產品」的色、香、味、口感及消費接受性常受到其組成分(粗蛋白、粗脂質、果膠、澱粉、酚類化合物、金屬離子及酵素活性等)、加工處理(殺菁、殺菌、均質、冷卻、添加物、酸度) 及儲存條件產生異變等現象。如何保持有機蔬果加工產品之物化品質、感官品質與抗氧化特性等,提供適當保存期的方法為急需克服之難題。現在提出具體之有機加工技術建議,以期縮小發展有機加工技術之障礙,裨益我國有機加工產業發展。
基本上在蔬果加工過程中須防止香氣分解、色澤改變、維生素C流失和微生物的控制。由於有機園藝產品成熟期短、產期集中,採摘後均為易腐產品,其組織細胞的呼吸作用、蒸散作用、乙烯的合成、微生物的接觸等均影響其採收後的壽命。一時加工不完,就會馬上腐爛變質,因此必要進行貯藏,以延長加工期限。
降低溫度通常是蔬果保鮮的最佳手段,在不引起寒害和凍害的條件下,愈快降到適當低溫對產品的保鮮愈好。但是,根據Paull和Rohrbach (1985) 指出鳳梨果實對溫度敏感,貯藏於12 oC、10~14天,再移回常溫後2天內即發生寒害症狀,在低於21 oC環境容易有果心褐化發生。尤其,貯藏條件變異大時,常會誘發蔬果的生理紊亂,產生有毒物質,在植物體內累積,導致蔬果的腐爛。因此必須抑制蔬果的呼吸和降低體內酵素的活性,控制潛伏性病害的擴展和致腐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有毒物質的累積,才能保持蔬果的品質新鮮。
其次,果實在加工過程尤其最怕多酚氧化酵素聚合,導致色澤變紅,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多酚氧化酶(PPO)、過氧化物酶(POD) 是引起水果、蔬菜發生酶促褐變的主要酶類,在氧的參預下,酚類化合物就氧化形成醌類化合物,醌類就氧化形成褐色素或黑色素,導致褐變現象的發生。對於酶褐變控制的方法是要盡快用高溫殺死酶活性、添加有機酸(檸檬酸) 或抗壞血酸(維生素C) 抑制和脫氧;對於非酶褐變控制的方法則是避免過度及長時間的受熱處理、pH要控制在3以下、低溫及避光貯藏。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茶改場重申茶葉保存期限並非規定只能標示2年113/11/07
- 咖啡品種與綠原酸含量之關係113/11/07
- 咖啡病蟲害防治核准登記使用藥劑更新與整理113/11/07
- 113年5月公告新增「阿扶巴汀」農藥使用方法於茶樹簡訊113/11/07
- 茶園碳儲量估算的進展與挑戰113/11/07
- 作物抗旱策略與進展113/11/07
- 113 年9 月公告修正「枯草桿菌KHY8」農藥使用方法及其範圍1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