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天南星科植物病害管理
作者:鄭安秀;
公佈日期:104 年 11 月 18 日
台灣地區目前生產之觀葉植物大多屬於天南星科、大戢科、竹芋科、龍舌蘭科、胡椒 科、景天科、及菊科等。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氣候,適合於各種病害的發生與蔓延,寄生性線 蟲、細菌性軟腐病、細菌性葉枯病、疫病、炭疽病、葉斑病、根腐病及病毒病等問題,陸續 的在各栽培場出現且普遍存在。 0-25℃。被害部初現水浸狀,組織褪色而褐變。在感染初期,病組織仍保有相 當之韌度,後期患部才腐敗、崩潰、瓦解。由地際部侵入者主要造成萎凋型病徵,而由葉部 危害者,為葉枯或蔓枯,當濕度持續時,患部可見白色菌絲體,可與細菌性軟腐病有所區分。 水分是影響病害發生的重要因子,潛伏在觀葉植物根部或介質中的疫病菌菌絲或厚膜孢子, 在介質濕度過高時,即能在數小時內形成孢囊且釋放游走子,藉流水、雨水或噴溉水滴散佈 到鄰近健全植株。不一定須傷口感染,但傷口有助於病原菌侵入植物組織。 (2)炭疽病:病原菌主要為Colletotrichumloeosporioides ,發生相當普遍,尤以 高溫多濕為甚。病原菌分生孢子侵染組織後,初期出現針尖狀褪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大,顏 色加深形成黃褐色或深褐色斑點,光照變化大時,常出現典型的同心輪紋病斑。25-30℃適合其病原菌分生孢子生長與發芽,亦是病害發生的最適溫度。環境適合時,分生孢子發芽 產生發芽管,以附著器附著於植體表面,產生侵入菌絲直接侵入寄主;當環境極適宜發病或 寄主植物抵抗力衰弱時,可由葉緣水孔及其它自然開口侵入。病原菌之分生孢子產生於病斑 之分生孢子盤上,藉雨水及噴溉水滴飛濺,傳播到健全植株,每一毫升水中含有0 2 個分生 孢子,即可產生病斑,且隨分生孢子濃度越高,病害發生更趨嚴重。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香辛料作物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延伸閱讀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 蝴蝶蘭永續管理中黃葉病感染源之探討與管理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