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肝臟壞死病毒之原位雜交技術之建立
感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 IPNV)為世界性的魚類病原體(4, 7)。主要宿主包括一些極具經濟價值的魚類,如河鳟(brook trout)、鮭魚、鳟魚、石斑、吳郭魚、鱸魚、虱目魚、鰻魚等為其宿主。感染病徵包括胰臟潰爛、泄殖孔腫大、背鰭及尾緒潰爛等(7),對受感染的魚苗更可造成高達90-100 % 的死亡率; 受感染的魚隻即使因產生抗體而倖存下來, 也會成為IPNV的帶原者而將病毒以垂直或水平的傳染方式將病毒分別帶至魚卵或其它魚隻, 受感染的魚隻常因體弱,易受二次感染, 造成死亡, 對水產養殖業造成極大損失。因此, 建立快速及有效的檢測系統診斷初期感染的魚隻快速處理, 以減輕損失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們利用In situ hybridization (原位雜交)技術檢測培養細胞之IPNV感染。許多實驗已証實In situ hybridization 對診斷被病毒感染的組織及細胞非常靈敏準確, 並可知道病毒基因體在宿主細胞的確實位置(5, 6, 8, 9, 13, 17, 18) 。此外, 為達安全、快速、靈敏及準確, 乃以biotin-labelled RNA probe(l, 5, 11) 與細胞內IPNV 的RNA 分子進行RNA-RNA hybridization, 再以strepto-avidin - biotin -alkaline phosphotase complex 與probe 上的biotin 鍵結, 最後以酵素受體NBT (Nitro blue tetrazolium) 及BCIP (5-bromo-4-chloro-3-indolyl phosphate) 呈色, 以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即可看到藍紫色的訊號(5, 11) 。此一技術建立後, 擬運用至活魚組織的診斷, 可了解IPNV 在魚體器官中之分佈情形;甚至可將此技術推廣到其它水產動物病原體, 如文蛤呼腸孤病毒(Hard Clam Virus, CAV) 的感染檢測, 以減低水產養殖業的損失。
知識樹分類
生產者知識庫 > 漁業類 > 水產養殖-其他
生產者知識庫 > 漁業類 > 水產生物飼料與添加物 > 水產生物飼料與添加物-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