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 陳盈豪 副教授
一、前言
菜鴉是臺灣的蛋用鴨,北部稱「鴨母」,即表示母鴨很會產蛋之意,菜鴨原產地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由早期先民從中國福建攜帶至臺灣,先民對飼養菜鴨歷史悠久,並且有豐富的經驗,從地方的俚諺語便可知先民對菜鴨習性行為有深入了解,並作了最佳的詮釋。
二、從俚諺語認識菜鴨的行為
雖然雞與鴨是居臺灣第一及第二大家禽事業,也是大家常見的家禽,但若以雞的習性來說明鴨,那麼便是張冠李戴,因兩的習性有天壤之別,故臺灣有所謂「雞同鴨講」,即說明格格不入(列示於附表一)。有關於從俚諺語探討菜鴨的行為,茲分述如下。
(一)喜水性:
鴨是屬於水禽,雞則為陸禽,故諺曰:「山林廣養雞,水鄉宜放鴨」,此即說明兩者在生活環境有很大的分野,池塘上鴨子划水怡然自得,雞則否。水池可以提供鴨戲水,求偶交配、游泳與理毛,保持羽毛整潔,並助益體熱的散發,淋浴促進新陳代謝,也可沖洗眼部,保持健康,另外鴉的尾端有尾脂腺,可以分泌油脂,當戲水時,鴨經常用嘴擠壓尾脂腺,把油脂擠出並塗擦於全身羽毛上,所以鴨子入水中羽毛不濕。
鴨對戲水之喜愛程度,可由諺曰:「鵝鴨歸巢遲,明天有雨到」得知,此描述鴨在下雨之前,可能因為天氣悶熱,戀居水中,不肯歸巢,有人認為不肯歸巢是由於鴨記性不好忘記返巢之路,先民長要去溪邊趕鴨子,避免被河水暴漲沖走。依筆者觀察鴨子庭院放牧,當其饑餓時會自己返巢覓食,另外亦發現被人追趕走失一隻菜鴨,隔天早上亦返回欄舍產蛋。
在齊民要術載述「水禽不得水則死,臍未合,久在水中,冷徹亦死」,此描述水禽較不能容忍缺水,但水對鴨亦有潛在危機,尤其對剛孵出之鴨不宜放入水池中以免著涼。鴨子飼養在陸地不提供水,即成旱鴨,菜鴨在路上行走顯然不如水中自如(故我們亦常形容不會游泳的人為「旱鴨子」)。因鴨腳脛短,行走時身體左右搖擺,似乎很肥重,又鴨掌有蹼,缺少抓握的力量,因此無法似雞一樣在架子上那麼活躍跳上跳下,於是有俚語:「趕鴨子上架」之用語(後來形容逼人做他無法做到的事,即強人所難之意),所以飼養鴨子不宜採用條狀地面,因鴨腳易陷入隙縫中,若採用網狀地面,可以利於鴨腳之站立。
(二)敏感性
鴨子性溫馴,不過鴨子性膽小,對突然的響聲,人及狗的接近,都會感到驚慌而聚集成堆。俚語:「鴨聽雷」,即形容鴨子聽到下雨打雷聲,則驚慌發愣(後人隱喻一個人對別人所講的話聽不懂)。正在高產的菜鴨,對颱風來襲敏感症為產蛋率下降。
(三)合群性
鴨子合群好,據觀察十數隻放牧時,全群行走排列整齊,常直線進行,井然有序。當兩欄鴨隻合併後或新移至一隻鴨,鴨子彼此間能合和平相處,甚至一起採食與戲水,並未發現有爭與母鴨交配而發生打鬥,或在採食啄咬對方,不似雞有領域性、爭鬥性與啄序之行為,因此諺曰:「雞對頭,鴨朋友」。由於鴨具有合群性,所以成千上百鴨群易驅趕,適於放牧,只要一、二人管理,即可指揮自如。不過因鴨具敏感性及和群性,若要抓鴨子宜避免其聚集成堆,互相擠壓窒息而死。
(四)雜食性
中國人有「牛吃稻草,鴨吃穀」,又有「雞要精、鵝要青、鴨要腥」,及形容鴨食性「七十二藻草,三十六蜆螺」,此說明鴨既吃穀物、青草,亦吃昆蟲、蝸牛及魚,故鴨屬雜食性,尤其喜愛魚腥類之飼糧。中國南方水稻農業區的鴨農利用鴨此習性,在水稻收穫期間放養鴨群,這種放牧方式稱“放埠”,鴨隻則稱“放埠鴨”;亦在水稻生長期間放牧鴨群,這種放牧方式稱為“放青”,把這些鴨稱為“中耕鴨”,而臺灣早期的菜鴨農亦驅趕菜鴨至割稻後的田間覓食撿食遺掉的穀粒,此遊牧方式稱「逃冬」、「淘冬」或「討冬」。
(五) 食量大,產量高
菜鴉之年產蛋數可達300個以上,在臺灣素有「鴨中來亨」之稱,即產蛋數可與來亨雞媲美,不過鴨之採食量比雞者大,以來亨雞隻日採食量約100~110公克,而菜鴨一日採食量可達190公克,但採食量又易受高溫影響,在夏季舍溫36℃,據筆者測量菜鴨平均隻日採食降至124公克。臺灣宜蘭的俚語「有吃生到死,不吃死不生」“生”即指生蛋,此說明鴨的採食量與產蛋量有關,產蛋率高的菜鴉,其採食量亦較多。依雞採食飼糧總能中,其能量分配為25%為糞尿能量排出體外,而75%為代謝能供身體利用,其中有18 %代謝能用於產蛋。因此可解釋高產蛋率的菜鴨需較多的能量,故採食量較多。據筆者飼養160隻菜鴨,平均分配8欄,採平飼,水與飼料為任食,並記錄每欄平均隻日產蛋率及隻日採食量,經一週後,統計分析平均隻日採食量與隻日產蛋率有極顯著的中度正相關r=0.3512。
筆者亦觀察限食也會影響產蛋率,茲列於表一說明,在夏季高溫時,蛋鴨農為防止菜鴨採食量減少而影響產蛋率,會利用菜鴨「鴨要腥」之習性,來刺激食慾,即添加魚粉來增加其採食量。又養蛋鴨之成本,飼料佔70 %以上,菜鴨蛋雖較雞蛋大,但菜鴨食量驚人,因此鴨農會針對菜鴨群之產蛋率低於70 %以下時,以不符合經濟效益之理由進行菜鴨的淘汰或強制換羽。
表一.限食對自然光照下163隻菜鴨產蛋率之影響
日期 處理 產蛋率(%)
第一日 限食(1) 85.3
第二日 任食 81.6
第三日 任食 81.0
第四日 任食 84.1
(1)前一日限食,第一日清晨撿蛋後限食,飼料減少20%
(六)生活規律性
臺灣俚語:「搬巢鴨母生沒蛋」,此即說明菜鴨生活有規率性,一日之中,菜鴨何時產蛋、採食、嬉水、睡眠、交配都有規律可尋,而且飼料槽及產蛋箱配置地點須固定,若任意更改,都會造成菜鴨不適應,影響採食及產蛋。
(七)耐寒與抗病性
俚語「雞毛撢,鴨絨被」,即雞毛漂亮可做雞毛撢子,鴨絨毛保暖性佳,可做絨毛被,可見鴨子耐寒。菜鴨雖較能耐寒及疾病少,但飼養菜鴨仍不可忽視環境衛生與管理。諺語有「春鴨要曬,秋鴨要洗,夏避雨淋,冬避風寒」;春天趕鴨曬太陽,有益其健康,秋天久未下雨,要提供水池讓鴨隻浸洗;儘管鴨隻耐寒冷,不過,夏天炎熱,下午突然下雨,若雛鴨隻淋雨受風寒,冬天極冷天氣也要提供遮風棚,以避寒氣。
(八)好奇性
「雞扒地,鴨濾水」,其意即覓食時,雞以腳爪扒地啄食,而鴨則以嘴濾水而吞食,即鴨子好奇性可由嘴咬東西之動動作觀知。雛鴨好奇性極強,對任何小石頭、小鐵釘、塑膠繩,都會咬,顯示其具好奇心,隨著週齡增加,好奇心仍濃。筆者飼養母菜鴨群之經驗:每天清洗鴨舍時,當更換水槽污水,把污水傾倒於水泥地上發現倒出一顆小石塊,筆者未加以去棄,仍置於欄舍內地面,隔天清洗水槽時,同樣亦發現昨日相同的一粒小石頭在水槽內,連續數天亦復如此,顯然菜鴨對異物好奇,咬幾下後不易下嚥,用嘴銜於水槽旁,喝水時掉落的或放棄時掉落的。因此鴨舍要避免異物之置放,引起消化器官受損,因筆者解剖水禽時,曾發現筋胃(砂囊)有一根腐銹鐵釘,砂囊壁受傷。
三、結語
從以上所述的俚諺語得知此係先民從飼養鴨隻之生活體驗出來的心得,亦是其智慧的結晶,以此形容菜鴨的行為,言簡意賅,讀者亦能從短短隻字片語,認識菜鴨的習性,更從知彼知己之理念下,使經營者善於菜鴨的飼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