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撰稿人 張惠斌
臺灣屬於高溫高濕的環境,在夏季時,大部分的禽畜都無法忍耐臺灣悶熱的天氣,呈現了熱緊迫狀態。所謂的熱緊迫,便是指高溫環境導致禽畜體內恆定狀態的改變,因此會影響禽畜生長與生產上的表現。在熱緊迫情況下,鴨隻為了散熱會頻繁的氣喘與攤翅(spreading wings),羽毛狀態也較無光澤,採食與增重也會因熱緊迫影響而變差。將飼養在29℃高溫與飼養在18.3℃的北京鴨來比較,則在熱緊迫下的北京鴨每日增重減少30%。在繁殖表現上,在夏季的番鴨與北京鴨的受精率及孵化率表現都會低於秋季、冬季和春季。熱緊迫也會對鴨隻內臟造成損傷,根據研究指出北京鴨與番鴨在熱緊迫時,肝臟會有嚴重的損傷。為了降低熱緊迫的影響,可以從改善飼養環境著手,例如在夏季,飼養在水簾式鴨舍的鴨隻比傳統式鴨舍者有更佳的產蛋表現與較低的死亡率。熱季時,建議8-10週齡的肉鴨,飼養密度為每平方公尺1-2隻左右,並隨著上市週齡降低飼養密度;如涼季或採用水簾式肉鴨舍時,可適度提高飼養密度,但每平方公尺不宜超過5隻,除非室內溫度可維持在21-25℃、相對濕度在70%左右且通風狀態佳的狀態。此外,過往有許多研究指出,由於油脂具有較低的熱增值 (heat increment)及可提高飼糧適口性的特點,因此,適度提高飼糧油脂含量,可改善動物在熱緊迫時採食上的表現,但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發現,提高鴨隻飼糧的油脂含量,仍舊無法改善熱緊迫下鴨隻的生長表現。
上一篇
新世代的鴨舍光照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87%
我喜歡:7%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7%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