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 魏良原
分別飼養於高床及個別籠之白色番鴨產下第一枚蛋,即開始連續記錄每日之產蛋數至52週齡。圖1表示產蛋期間不同產蛋週次之產蛋率,並以產蛋率達5%為第1週。高床組產下第一枚蛋(28週齡)的一週後,產蛋率可達5%,隨著週齡增加產蛋率亦快速上升,至產蛋第5~6週可達50 % (33週齡)。產蛋第9週達產蛋高峰(37週齡),產蛋第17週(45週齡)後產蛋率即快速下降。籠飼組與高床組之產蛋率趨勢極為相近(如圖1),惟產下第一枚蛋的時間為29週齡,於30週齡產蛋率可達5%,其後產蛋率亦隨著週齡增加而快速上升,至產蛋第5~6週可達50 % (33週齡)。產蛋第9週達產蛋高峰(37週齡),產蛋第16週(44週齡)後產蛋率即逐漸下降。結果顯示高床與個別籠飼養的番鴨分別於29及30週齡進入產期,此結果與Ikani(2003)報告所述,番鴨於203~207日齡開始產蛋的結果一致。由圖2可觀察到無論高床或籠飼組,產蛋期間大致皆出現3個產蛋高峰,高床組各產蛋高峰的產蛋率分別為73.3、73.3及67.7 %,各出現在產蛋第9(37週齡)、12(40週齡)及17週(45週齡)。籠飼組3個產蛋高峰的產蛋率則分別為73.5、75.1及67.7 %,各出現在產蛋第9(37週齡)、12(40週齡)及16週(44週齡)。Nickolova (2004a) 針對傳統飼養方式的番鴨產蛋性能研究亦顯示,整個產蛋期間產蛋率分別出現60.1、67.6及57.0 %等3個產蛋高峰,惟3個產蛋高峰皆稍低於本試驗之結果,此可能因試驗之飼養條件之差異所致。本試驗於前二個產蛋高峰之後,產蛋仍可維持於相對較高的產蛋率約3~4週,直至第3個產蛋高峰過後,產蛋率即開始逐漸且持續性地下降。番鴨飼養於高床與個別籠時,各月份之產蛋率如表1。二試驗組鴨隻之產蛋率皆於4月份達5%,此後產蛋率逐漸增加,且逐月間皆達顯著性差異(p < 0.05),直至6月的第1個產蛋高峰後,二組鴨隻皆可於6、7及8等3個月維持較高的產蛋率(高床組:63.7、69.9及67.3 %;籠飼組:61.9、69.7及66.7 %)。9月起,產蛋率逐漸降低。至10月時,高床組之產蛋率已顯著低於9月之產蛋率(38.7 % vs. 58.9 %;p < 0.05),籠飼組亦有相同之結果(39.9 % vs. 59.6 %;p < 0.05)。番鴨為長日照生殖禽類,每年於北半球日照漸增的4月份開始進入產蛋期,已有許多相同之研究結果(Savitskiy, 1989; Raud and Faure, 1990; Osman, 1997)。總合26週之產蛋期間,高床與籠飼組之平均產蛋率分別為51.5 % vs. 51.9 %,二組間差異不顯著(p > 0.05)。綜合上述結果顯示,試驗中之二種飼養系統,對於番鴨之產蛋性能並無明顯影響。
(全文含圖表請至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