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所有色彩變異的品系或個體中,由以白化(albino)或稱白子的個體最引人注目。主要原因多在於個體具有與野生型相同的體型、體表斑點或紋路的表現,只是因為缺乏黑色素,因此身體各部分多呈現明亮的粉紅色、鵝黃色或雪白色;同時也因為色素缺乏之故,因此都具有火紅色的雙眼。
因為別具觀賞價值,因此白化個體在水族市場中,頗受到飼養者的歡迎,不過白化個體會因為創作方式、出現比例、繁殖與育成難易度的差別,而存在極為明顯的差異。例如常見於小型魚市場中的白化紅燈管(Hemigrammus erythrozonus)與金十字(H. cardovittatus),由咖啡鼠改良的白老鼠(Corydoras aeneus var. albino),或是由印尼與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培育出的白化金恐龍(Polypterus senegalus)等,而水族市場中也不時有諸如白化櫻桃燈(Puntius titteya)或諸多孔雀品系的白化變異等新品發表。但是相對於出現機率較低的種類,或是培育時間較長,甚至數量收集困難,且在培育過程中具有一定難度的種類,白化個體的價格變相當昂貴,例如雙星藍劍鯊(Cyprichromis sp. leptosoma Jumbo “Kitumba”)或蝴蝶(Tropheus spp.)的白子。而銀帶或紅龍(Asia Arowana, Scleropages formosus),則更因數量極其稀少,而有著令人乍舌的身價。
不過或許您會發現,在市場中也有部分魚種,雖然具有雪白或鵝黃的輕淺體色,並與野生型有著極為明顯的色彩差異,然而眼睛卻是呈現正常的色彩,而並非明亮的桔紅色。其實在改良觀賞魚的品系上,特別是針對個體的花紋或色彩,倒不是僅有朝向「培育白化個體」的改良目標,因為白化個體出現的機率,往往在不同物種間皆有所差異,而縱使以特定的化學物質加以誘導,扣除畸形或無法正常育成至成熟階段的個體後,產生比例通常偏低。因此許多繁養殖場,會以色彩改良的方式,藉由創作顏色表現較為淡雅的黃化品系,以迎合消費市場的需求;而色彩表現特殊的黃化個體,卻也能展現有別於野生型的獨特色彩,吸引飼養者的目光與喜愛。
不論是黃化或白化,這種經由人為方式特別培育出的個體,確實呈現出觀賞水族在品系與個體間的多樣性,不但豐富了消費市場的選擇,更讓愛好者多了在純粹飼養以外的收集與比較樂趣。
圖說: 經過特別挑選與培育的白化鱘魚,是市場中極具觀賞價值的古代魚種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0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孫*華(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4/03/30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