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工作極為困難的Moba六間,如今已能在本地落地生根病繁殖量產。
當大家能以極為低廉的價格,享受吳郭魚 (Tilapia) 豐富且甜美的彈性肉質,或是在許多西式速食店或日本料亭中,品嚐由商品名稱為「潮鯛」所製成的無刺魚排與生魚片時,或許並不知道,臺灣在改良吳郭魚品系與食用價值上,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因此當國際市場廣泛接受此類商品時,將臺灣稱為是非洲慈鯛的第二家鄉,絕對實至名歸。
然而吳郭魚僅是眾多非洲慈鯛種類其中之一,有著分別來自馬拉威湖 (Lake Malawi)、維多利亞湖 (Lake Victoria) 與坦干伊喀湖 (Lake Tanganyika) 的許多慈鯛種類,早在20多年前,便悄悄進入臺灣中南部的繁養殖場,而相關繁殖種類與個體,更在後來的10年,成為台灣在國際水族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動力。
臺灣中南部以其穩定的氣候條件,且豐沛且適合的水質狀態,成為飼養非洲慈鯛絕佳的環境;格外是從臺南開始,向南延伸至屏東內埔、茄苳與潮州,都是臺灣繁殖非洲三湖慈鯛的重要基地。因此從民國六十年底的非洲鳳凰 (Melanochromis auratus) 與藍雀 (Pseudotropheus lombardoi),隨後大量繁殖的阿里(Sciaenochromis fryeri)、非洲王子 (Labidochromis caeruleus) 與女王燕尾 (Neolamprologus brichardi) ,都為正迅速茁壯的臺灣觀賞魚繁殖產業,在國際間打響了以技術與品質為出發點的名聲。而隨後突破培育技巧,所生產的鯉型鯛 (Cyprichromis leptosoma)、提燈 (Ophthalmotilapia spp.) 與多種類的底棲異羅非魚 (Xenotilapia spp.),則更在「量產」的價格優勢外,扭轉臺灣出口觀賞魚「傳統」與「乏善可陳」的舊有印象,賦予精緻與流行的風格評價。
因為相對於野生個體主要供應來源的非洲產地,雖然可提供許多色彩或型態差異的地理變異 (geographic variation) 品系,但卻因為包裝技術、運輸距離與相對偏低的活存率,而讓許多貿易商遲遲不敢接觸產地線。在當時,雖有來自德國與荷蘭等歐洲魚商,以小型溫室培育特定種類的湖產慈鯛,但卻由於在供應種類、數量與價格上,基於生產成本差異,而難以與本地競爭。
當美洲、歐洲與日本市場對這類非洲慈鯛產生大量需求時,由臺灣培育繁殖的種類與個體,無疑成為絕佳的選擇,而在當時,臺灣所繁殖的非洲慈鯛,卻也因為能以平易近人的價格,搭配方便快捷的航空運送,同時供應多種類與大小規格不同的湖產慈鯛,在東歐捷克與部分亞洲地區尚未接觸並繁殖非洲慈鯛前,成為國際市場中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繁殖非洲慈鯛供應國。
穩定溫和的氣候條件,與充滿適宜硬度及自然光照的妥善環境,讓臺灣具有繁殖非洲湖產慈鯛的先天優勢。只不過由於近年來市場動態,轉向以精緻、稀少或特殊性的魚種為主,加上供應個體多必須具備完整且正確的學名與產地型,即便是以亞成魚供應,國際市場也多要求必須是充足時間培育,且沒有經過人為揚色處理的個體。因此其實只要能適時修正培養方式,並建立正確的育種與銷售觀念,相信臺灣仍能持續保有「慈鯛王國」的美稱,並在國際觀賞魚市場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