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您所認識的觀賞魚,都是具有華麗色彩或誇張型態的種類,不然則是具有繁殖或育種趣味的特定對象。但是您可能不知道,觀賞魚就正因著具備有別於我們傳統印象中,特殊的型態或色彩,而具有如此迷人的獨特魅力。
分別由祕魯與哥倫比亞進口的比目魚,確實是觀賞魚中足以讓人感到驚訝的種類;原因除了在於牠們所擁有的誇張型態與獨特生態行為外,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就是以往我們所認識的比目魚,都應該生活於溫暖且充滿柔軟細砂的熱帶海洋底層,不然便應該現身於水中鹽度時有變化的半淡鹹水 (brackish water) 或河口區域。只是這體型稍有差異的兩種南美產比目魚,都來自以亞馬遜河流域為主,且深入內陸的淡水河川環境。
分布於祕魯境內的比目魚,具有趨向圓形的體型,同時在呈現圓鈍狀的吻端型態外,體表多具有如毛髮般突起的細小棘刺;而這如毛髮般的構造,除廣泛分布於朝上的褐色體側面,在各鰭邊緣與吻端,也具有類似的分布狀態。祕魯圓身比目魚多數時間會利用型態與色彩上的優勢,藏身於細軟的底砂中,然後趁著粗心獵物不慎接近時,再以寬闊的口裂予以吞噬。
相對於分布於祕魯境內的圓身比目魚,採集自淡水河川中並由哥倫比亞出口的比目魚,不但身型較長,同時吻端型態、頭部比例與整體外型表現,則與溫帶水域所出產的大型比目魚較為相似。牠們的體側顏色多半偏向灰綠色,並在其上具有不規則的斑點分布;仔細欣賞個體在環境中的移動,不難發現牠們除了以分布於體側邊緣的寬闊鰭緣,以波浪狀擺動的方式緩緩爬行外,在受到刺激與攻擊時,還會奮力的將體幹整個?離底質,然後呈現如童話故事中魔毯般的飛行方式,迅速地滑行至安全環境,然後再迅速地竄入砂層中,藉以獲得良好的隱避與保護。
由於這類分布於南美的比目魚,在飼養上毋須與由泰國或印度等東南亞半淡鹹水區域所採集的比目魚,必須調整適當的鹽度,因此在飼養上,往往能與諸如中型河產慈鯛、神仙魚甚至小型異型一同混養。飼養者僅須佈置充滿細軟砂質的寬闊環境,便能欣賞到牠們那一如飛行魔毯般的特殊外型與生態行為。投餵上主要以絲蚯蚓或紅蟲為主,而不時投入的黑殼蝦,則可欣賞牠們那獨一無二的高明攝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