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們的四肢一般,分別分布於魚隻體表,並由鰭膜與鰭條為主要構成的魚鰭,正是魚類在活動時的主要動力來源。除此之外,對於部分特殊種類而言,魚鰭特殊的形式與動作,還兼具有輔助攝食、護幼甚至輔助溝通等獨特功能。
魚類的胸鰭源自於肩帶骨骼,在型態與發生上就正似高等動物的前肢,相對的,位於下方的腰帶,延伸於體表之外的腹鰭,就如同高等動物的後肢或我們的足部。
絕大多數的魚類都悉數具有胸鰭、腹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等構造,而針對特定種類,如加拉辛科、鮭鱒類或是鯖魚及鮪魚,則分別具有脂鰭與小離鰭等特殊構造;或是像是源產於溫帶海洋中的鱈魚,還具有三段式的背鰭。
常見的區分方式,是將魚鰭依據數量不同區分成為「奇鰭」與「偶鰭」兩大類,前者為數量單一的魚鰭構造,例如背鰭、尾鰭與臀鰭,且在分布上多對應體幹中軸或位於體幹末端。相對的,「偶鰭」所指的便是左右對稱的魚鰭構造,因此具有成對數量且分別分布於體幹兩側的胸鰭與腹鰭,除是魚類主要活動時的主要動力來源外,偶鰭還具有許多附加的功能。例如外型張牙舞爪的獅子魚,寬闊延展的胸鰭,便具有輔助攝食的能力,或是部份特定的種類,還會利用延長游離的胸鰭或腹鰭鰭條,在細軟的底層中搜尋食物的蹤跡。
除了構造特殊的脂鰭以外,魚鰭主要的組成部分為鰭膜與鰭條;鰭條負責支撐,而鰭膜則負責構造的連動,同時產生一定的阻力,以提供個體在活動時的動力或轉向需求。不過有機會親手觸摸過魚隻,特別是經常出現於垂釣活動中的鯉魚 (carp) 或吳郭魚 (tilapia),便可發現兩者在背鰭、腹鰭及尾鰭構造的不同,前者質地柔軟滑順,而後者則有可能扎手傷人。
最主要的差異,便在於魚鰭中軟條與硬棘的不同,軟條多半柔軟且具彈性,而硬棘則由骨質構造組成,特別末端多呈現尖銳。不過對於部分種類而言,堅硬的硬棘卻是不可多得的良好防衛武器,就正如俗稱老鼠魚與異型 (pleco) 的甲鯰 (Corydoras spp.) 與棘甲鯰,往往會在受到刺激或緊迫時,將尖銳的胸鰭奮力撐開,就由銳利堅硬的硬棘,抵抗掠食者的侵擾與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