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尾吳郭魚,原本放養在污水中的臭魚,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的土魚,在邱益華的堅持、努力下,現在有了新名字叫做「台灣鯛」。沒有土味、肉質鮮甜、體型碩大與傳統吳郭魚印象完全迥異的「台灣鯛」,一個不識字的土孩子,卻養出了獨步全球技術的單性吳郭魚,成為另一個台灣驕傲。而這條魚養活的不只是養殖場繁殖場、飼料廠、冷凍加工廠的員工,還有運輸業者、進出口貿易商以及各鄉、各鎮傳統市場小販,因此這條吳郭魚也可稱做台灣的「國寶魚」。
成立過程
教育水平並不高的邱益華先生家境並不富裕,由於從小家裡就靠「電魚」(即使用電擊棒通電把河中魚蝦擊昏)為生,退役後因不知從哪裡開始即投入此養殖事業的行列。民國六十三年左右在沒有人帶領的情況下投入了吳郭魚養殖工做,一開始因為自己不識字,許多相關養殖的書籍都看不懂,也不知道開怎麼做才能成功,全依靠土法煉鋼一步一步來;例如一開始並不懂吳郭魚的構造那就自己進行解剖,水溫、飼料或某一個步驟做錯了造成魚群死亡就從頭開始再養一池,在許多錯誤的過程裡逐漸累積經驗與實力。就這樣經過了三、四年努力,邱益華終於成功找到繁殖單性吳郭魚的訣竅及相關技術,但由於當時這樣的技術尚未有很多人使用,所以沒人敢跟邱益華購買魚苗飼養。
不過他沒放棄,反而逆向操作採用「送」的方式讓所有漁民先行試養,而且是不分地區與縣市,只要有意願邱益華都樂意將魚苗分享給漁民。邱益華甚至笑言他的岳父也是養殖業者一開始同樣不敢用他的魚苗,卻因為女兒與他在一起索性開始飼養,沒想到卻這樣意外的認同他的魚苗培育技術,女兒也就這樣嫁給他。民國六十八年歷經幾年虧本送魚苗的宣傳後,邱益華的單性吳郭魚打響名號,全台各地凡是有興趣想要飼養單性吳郭魚的漁民都找上他,養殖場也就這樣越做越大,魚種也越來越豐富;為了開拓出更好吃的吳郭魚邱益華甚至還設立了建地百坪的吳郭魚實驗室,自行繁殖與研究品種改良,一步一腳印養殖出現在的「台灣鯛」。
土法煉鋼成功改良魚肉品質
從前乃至於現在,還有不少人一聽到吳郭魚首先想到的是魚肉土味很重而不敢食用,但經過新農業漁業科技注入後,水產養殖漁業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與改良,邱益華也利用其相關技術於品種改良與魚苗培育上,將原本一公斤只能有28%-30%能做為生魚片的魚肉,改良至40%以上其成果卓越。然而培育與改良的辛勞絕非三言兩語能夠道盡,例如改良魚種過程很可能培育十萬條當中僅僅只有幾條能夠使用或沒有任何一條符合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育苗過程通常長達好幾年的緣故。其次,研究經費也是一大困擾,主要在於研究基金幾乎都是依靠邱益華本身積蓄,並沒有找人合資或跟其他研究機構合作,所以每一筆研究經費都必須花在刀口上。邱益華強調,既然都已經投入了那就要用心否則一切都是白費;管理上堅持要每日檢測水質、水溫並注意消毒程序,因為養殖漁業首要條件就是水要好那麼魚才會養的漂亮,若連基本功都做不到那其他也不用說。
其次,環境的管理上要多動腦、多勞動身體與自我充實,面對自己的工作任何一刻都要戰戰兢兢、仔仔細細。就拿「養水」這個過程來說,這一池水要做哪一種型態,如 CO2、自來水、礦泉水等,那就必須先引入舊水再加入新水,如此一來魚群才不會不適應,水裡的礦物質或其他介質也才能夠保持平衡。其次,飼料給的多寡主要依照飼主的習慣,不過重點是養越大、吃越少;另外,吳郭魚為雜食性魚類,通常以藻類及腐敗物為主食,通常會自行在水中捕食微生物、水中昆蟲、小魚及小甲殼類等,目前人工飼料也多使用豆粕、麵粉、麩皮、米糠等飼料,與傳統養殖讓魚群隨意進食造成肉質產生土味的作法已經有極大的差異,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吳郭魚肉質沒有土味,反而鮮甜可口並能稱做台灣鯛的緣故。
環境、管理靠智慧
目前邱益華漁場內主要工作以培育、改良魚苗為主,因此在住家附近就設置一處幾百坪大小的研究室,當中飼養約52種不同種類的吳郭魚,品系數量之多,堪稱世界第一,這也代表邱益華能夠決定市場流行魚種的趨勢。不過從中篩選出基因最好的加以組合,改良肉質、大小並以提升魚肉美味度是他改良的重點。雖說吳郭魚的抗病能力是各式魚種中較強的,但仍然有不少魚塭業者會再養殖過程投擲抗生素或其他藥物,但強調不用藥是邱益華漁場的堅持,因為用藥對魚本身不好,若殘留於魚身則對食用的人不好,所以日常魚塭的水質管理也就格外重要。例如每年五月間是盛行鏈球菌病毒,十一月則是立克次體病毒;此外,葡萄球菌感染也是吳郭魚常見疾病。而這些疾病多發生在冬天或初春低水溫期,如果此時管理不善,造成水質不良就容易引發此病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在此兩季節必須更加注意水池變化,藉以防範魚群遭受病毒感染,導致個人財務損失。
另外,邱益華養殖場魚苗外銷訂單佔75%以上,銷售地區遍及新加坡、加拿大、印度、香港、大陸、菲律賓等地,單單外銷就已經超過一億多萬尾魚苗,顯見其魚苗品質深獲各國肯定。不過這幾年不少台灣養殖業者往大陸發展,造成吳郭魚魚苗市場的侵蝕對我國漁民相對不利,雖說台灣吳郭魚的繁殖與培育技術目前仍佔居前兩名但難保不會被人迎頭趕上,只有政府與業者相互合作,致力於開方新品種與培育肉質更好的吳郭魚,台灣才能在吳郭魚魚苗的國際市場中獨占鼇頭。特別是目前台灣吳郭魚肉(台灣鯛)質鮮美的程度,已經深獲不少日本喜好吃生魚片的人口所愛,日本市場也幾乎稱台灣吳郭魚肉為「台灣鯛」,顯見未來台灣鯛的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技術領先、努力不懈
邱益華,一個不識大字的人,單憑一人力量歷經數十個年頭研發出五十二種的吳郭魚種類,數量之多堪稱世界第一。而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吳郭魚育種場,一個是挪威公司GenoMar,另一個就是邱益華的繁殖場。因此,邱益華的單性吳郭魚繁殖場經常是門庭若市的情況,不單是個方媒體蜂擁而至、學術界、養殖業者,更甚至是政府官員與其他國家政要,都經常到他那裡取經。從牆上掛著的一幅幅照片,裡頭有著陳水扁總統、其他政府官員、乃至於我國邦交國元首或政要都曾經到他這個台灣鯛發源地參訪過。邱益華說,不少魚產學校安排學生來這裡上課,雖然他沒唸過什麼書,但講到吳郭魚就有滿嘴講不完的故事可以分享,「我不是講課的老師,而是去分享我的經驗、分享那個過程,講述還有漁民的辛苦」這是邱益華對於自己替人上課的感想。
從中也能聽出邱益華的謙遜,卻也隱含著某些自信,因為百手起家一路打拼下來的江山,讓邱益華單性吳郭魚養殖場有如今風光的門面絕非一蹴可及,也正因為這樣讓他更加感念過程中的一點一滴。曾經他也想過到大陸發展,但那段經驗並不愉快,主要在於對岸相關法規不健全,而且當地政府經常說一套做一套,對於投資者沒有絕對的保證,魚苗被當地人偷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為了保護自己辛苦結晶,台灣成為他最重要的根據地,在這塊土地上有他熟悉的人、事、物,留下來也是為了留下他獨步全球的育種技術。例如魚頭小、身體肉多;魚苗成長後的大小均勻度達九成以上,而越均勻的魚,商業價值越高。另外,利用土法煉鋼的方式育種出幾乎達百分之百雄性魚的吳郭魚技術,也令人讚嘆!
結語
「不識字,不代表不會成功,但不努力,就肯定沒有成就。」邱益華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惕勵著自己,雖然小時候因為家境不好沒辦法唸書,但是當他決心投入時那就會花上百倍的力氣努力達到最好,這也是為什麼邱益華可以擁有現在驚人成就的緣故。但光是這樣他還不滿足,邱益華希望政府相關能夠看到單性吳郭魚發展的潛力,以及目前為世界領導先驅的地位,想要讓台灣揚名全球除了王建民,這一條「台灣鯛」也可以!因為淡水魚是未來食用於的趨勢,主要在於其他魚種越來越多成為保護魚類,而於又是但蛋白質含量極高的物種,因此若能有更多人投入台灣鯛育種與養殖的行列,相信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會有相當的幫助。至於未來,邱益華強調逐步的交接給第二代是目前的重點,年輕人體力好、腦力佳相信能夠將這一條台灣鯛帶往更好的未來,不過積極培育其他新的魚種也是努力方向。然而從邱益華身上讓人看到的就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絕不放棄、努力不懈」,正因如此堅持,吳郭魚才能有了更符合牠的新名號「台灣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