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水族 (ornamental fish) 最引人入勝之處,除了那些充滿多樣性與變異的各式物種組成,可在水族箱中構成一個彷如自然水域般的動人縮影外,讓許多水族愛好者最津津樂道的飼養樂趣,莫不在於能在自己細心的照料與觀察下,欣賞到飼養種類在水族箱中開始配對繁殖的特殊經驗。對於多數淡水魚的繁殖而言,由於不像海水魚般必須在繁殖前具備漫長的種魚培育時間與環境刺激,因此相對顯得容易上手許多;加上幼魚體型與口徑多已在孵化後具備一定規模,方便的餌料選擇與投餵管理,也讓淡水觀賞魚的繁殖,成為許多飼養新手躍躍欲試的目標。
不論是產附著性卵粒或進行口孵育幼的種類,繁殖過程中的產卵環境是相當重要的,除非飼養者所觀察的是諸如滿魚 (Platy)、摩利 (Molly) 或孔雀魚 (Guppy) 等卵胎生魚種,或是軟骨魚中的南美淡水魟魚 (Freshwater Stingray),在配對時是直接將配子送入雌魚體內,然後分別讓卵粒與子代在雌魚體內發育,否則在進行繁殖環境的營造時,供應配對親魚產卵的介質選擇,往往對於能否成功繁殖,占有有極為重要的關鍵影響。
介質的選擇可以是一叢擁有寬闊葉面的水草,當然也可以是整片旺盛生長的墨絲 (moss);可以是一個高高聳起的開放式產卵筒,當然也可以是一個隱藏於茂密水草叢中的一個小瓦罐。這些都是常見於一般業餘繁殖者所選用的產卵介質,但究竟何種才是最好的選擇?其實這個問題並無標準的答案,因為對於不同的種類而言,往往會因為截然不同的產卵行為、卵粒特性與孵化管理,而出現迥然由異的答案。例如神仙魚 (Pterophyllum scalare) 與少部分如棋盤鯛 (Checkerboard Cichlid, Dicrossus filamentosus) 等南美河產慈鯛,喜歡將卵粒產於諸如皇冠草或大榕等具有寬闊頁面的水草上,但是與棋盤鯛具有相似體型,且同樣會產下附著性卵粒的多數蜂信鱸屬 (genus Apistogramma) 種類,卻偏好將卵粒產於具有隱蔽性的洞穴或沉木縫細間。或是對於分布於東非三大湖中的慈鯛 (rift lake cichlid) 種類而言,雖然多數種類是以口孵行為育幼著稱,但其中卻也不乏會構築如火山椎般產卵高台,或是將卵粒產於螺貝空殼中的特殊種類;縱使多數時間卵粒與稚幼魚是處於親魚細膩的呵護與照顧下,然而在配對與產卵前,飼養者能否為其準備顆粒大小、粗細與厚薄程度適合的底床環境,或是投入如同螺貝空殼或充滿洞穴與縫細的造景岩塊,卻與配對親魚能否順利繁殖並培育後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由越來越多的飼養經驗累積與持續觀察發現,產卵介質的種類、材質甚至是擺放位置,都與飼養環境中的成熟個體是否能成功配對,進而順利產卵並培育後代有著絕對的關鍵影響,也因此在許多飼養者不斷嘗試下,藉由特殊材質與型態的產床設計,許多以往認為難以繁殖的種類,如今已可成功的培育,足可見到向來被飼養者忽略的產床與底質,往往是誘發個體配對與產卵的重要關鍵。(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