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飼養者經常對「究竟底砂要舖多厚」感到疑惑。舖的不夠,好像魚隻稍微活動,便會讓哪光滑透亮的缸底露出來,且在光線照射下顯得極為刺眼;而若鋪的太厚,要不是花費在底材上的開銷超出預算,便不免擔心日後的維護問題。其實底砂究竟要鋪多厚,多必須與造景搭配、飼養對象及管理方式,做好完整的考量,因為隨著造景、飼養物種與管理操作的不同,除了底砂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同時有連帶影響飼養環境的狀態。
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其實部分水族箱是不鋪設底砂的,例如許多以飼養淡水魟魚 (freshwater stingray)、龍魚 (arowana)或是七彩神仙 (discus) 的水槽,是沒有底砂鋪設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多在於這類單養或簡單混養的魚缸,多以功能強大的上部過濾器為主,而飼養者僅須在管理過程中,適時地將未被食盡的殘餌撈除即可,因此所謂的「裸缸」飼養,非但沒有底砂的困擾,反倒大幅增加了管理的便利性。
而如果底砂的功能只是在於遮蓋裸露的缸底、作為穩定安放造景沉木或岩塊的墊材,加上本身魚缸便在上部或底櫃中,擁有獨立的過濾水槽、桶狀過濾緝或維生系統,由於兼具過濾與消化水中有機廢物的菌床,多集中或建立於濾槽的各種材質中,因此底砂的厚度約在 2-3 公分即可。
但如果飼養者所使用的是搭配揚水馬達的底部浪板,或希望藉由砂層過濾發揮維持水質穩定與清澈的功能,不然則是造景搭配主要以栽植水生植物為主,那麼建議砂層的厚度就最好能維持在5-7公分間。如此不論是搭配底部浪板進行砂層過濾,或是固定各類水草並使其充分生長,較能表現底砂在純粹欣賞以外的特殊功能。
隨著飼養觀念的更新,厚鋪砂層的傳統操作逐漸被淘汰,主要原因多在於隨著飼養時間的累積,氧化層與還原層會產生微妙的消長;格外是逐漸增厚的還原層,其中堆積的大量含氮廢物與硫化氫 (H2S),不但會銷弱砂層過濾的功能,同時當天氣變化、水溫劇烈震盪或不甚翻攪,亦經常會因為釋出毒性物質,而造成飼養生物的不適甚至死亡。
因此除了依據飼養對象與水質要求選擇底砂種類外,在實際鋪設的厚度上,也須考量飼養對象及管理方式作妥善的搭配。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