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20 年的國際觀賞水族市場中,雖然飼養風氣隨地區、環境與流行時有轉變,但綜觀整體水族市場動向,卻不難發現,有許多特定種類的飼養對象,始終有一群忠心的追隨者,默默的以持續的飼養、種類收集甚至繁殖,支持並延續相關魚種的飼養風潮;而其中俗稱為異型的棘甲鯰 (Pleco),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回想一隻斑馬異型 (Hypancistrus zebra L046) 或藍眼豹異型 (Blue eyes Panaque, Panaque suttoni) 只要數百元既可購得的20年前,如今兩種魚皆因為大量採集所導致的數量稀少,在分別受到產地出口管制的嚴苛規範下,繁殖個體不但動著四、五位數的單價,成熟可供繁殖的個體更是一魚難求。此外積極開拓的採集活動,以及陸續發表於國際市場或相關媒體上的新種類 (novel species)、新品系 (strain)或新的地域變異 (geographic variation) 個體,也促使相關市場與飼養風氣蓬勃興起,甚至在參與飼養或種類收集的人數上,足以逼近水族範疇中向來視做主流市場的七彩 (Discus)、短鯛 (Dwarf Cichlid) 或孔雀魚 (Guppy) 飼養。
除了少數以人工培育方式供應的繁殖個體,絕大多數流通於水族市場中的各種類異型,幾乎全數來自產地供應;也就是說不論是像黃翅黃珍珠 (Baryancistrus sp.small spotted L081) 或紫鑽異型 (Chaetostoma sp. L128) 等人氣種類,或是體色表現與紋路線條充滿變化的黃金老虎 (Peckoltia sp. L135) 與黃金帝王迷宮 (Hypancistrus sp. L333),悉數來自產地直接採集,並經妥善蓄養後在銷售至世界各地的觀賞魚市場。
由於經過人工採捕、集中蓄養與運送前的消腹處理,因此被送往世界各地水族市場的個體,雖然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完整個體,但就生理或個體健康層面來看,卻是稍顯消瘦與呈現緊迫 (stress) 的虛弱個體,甚至是在面對病原攻擊時,顯得毫無招架之力。因此對於這些甫進口的異型,飼養者或管理者,往往必須進行正確且即時的相關操作。
首先,長時間與長距離的包裝運送,對於這類喜好流動環境與明顯溶氧的種類或個體個體而言,無疑是項極為嚴苛的考驗,因此對於開袋後的個體,最好能在水質狀態差異不致過於明顯的前提下,緩緩的注入新鮮且潔淨的缸水,並持續替換掉原本已呈現混著、充滿大量黏液甚至發出陣陣臭味的包裝水體;甚至在必要時,還可藉由純氧的強迫擴散,讓個體迅速回復活力。甫進口的數天內並不適合投餵,反倒是飼養者應徹底觀察個體的健康狀況;其中因為體內寄生蟲感染而引起明顯的腹部消瘦或眼球凹陷,是需要格外留意的部分。而當個體逐漸適應環境並開始少量攝食後,飼養者則可依據個體健康與活力狀態,在接下來的30天內,為其重複進行體內寄生蟲的驅蟲處理,好讓野生個體能脫離相關寄生蟲的感染,或攜帶病原並意外擴散感染其他個體的陰影。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