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曾有經驗,在仔細端詳飼養於水族箱中的各式生物之餘,不免會發現在缸壁、底砂或造景流木與岩塊上,見到諸如線蟲、螺類或水螅等不速之客;要不然則是突然發現魚隻體表出現開放性的傷口,或是各鰭邊緣彷彿被啃咬般呈現鋸齒狀,追查造成原因的蛛絲馬跡,才發現飼養魚隻或其他水生生物,遭受突然現身於水族箱中不速之客的攻擊。
這類諸如線蟲、螺類或水螅等不速之客,雖然並未為在多數人飼養觀賞魚的邀請名單中,但卻時而因為新購魚隻未能充分檢疫、可能夾帶生物的活餌與生餌,甚至是原本用來包裝魚隻的水體或栽植水草的纖維棉,讓這些令人頭痛萬分的生物,意外的引入飼養環境,並造成日後管理上的困擾。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這類不速之客不但會消耗水族箱中的養分、大量增殖並霸佔空間,同時還會侵害飼養生物的健康,甚至成為散播病原的管道,因此許多飼養者在面對這類不速之客時,多半會選擇以藥劑直接加以撲滅,將可能貽害水族飼養環境的元兇徹底根除。不過面對同時存在於飼養環境中的各式觀賞性無給椎動物,有時在選擇處理劑時,往往難獲得兩全其美的方法。
因此在面對這類在飼養環境中橫行霸道的不速之客,了解其進入管道或路徑,是徹底根除的首要條件;例如包裝魚隻的水體切勿直接倒入飼養環境,而投餵用的活餌或生餌,最好也能分別經過檢疫與低溫冷凍處理,藉以杜絕蟲體或蟲卵。最後則是應隨時做好飼養環境的水質管理與環境控制,一旦出現諸如渦蟲、水螅或螺類等生物,最好能先以生物防治為對策。
飼養者不妨可以利用生物間特殊的食性關係,並藉由適當種類與數量的混養,達到平衡與控制的雙贏結果。例如對於經常出現於水草造景缸中的渦蟲與水螅,不妨可在環境中放養幾條俗稱鉛筆魚 (Pencilfish, Nannostomus spp.) 的種類,或是飼養單一數量的暹邏鬥魚 (Betta splendens),牠們可都是兼具欣賞價值與功能性的好幫手。而對於會在缸中迅速且大量滋生,並專門啃食植物嫩葉與新生部位的螺類,則可藉由小型且純淡水種的四齒魨 (Tetraodon spp.) 加以控制。
此外若能妥善控制投餵量,降低殘餌與過多糞便堆積造成的水質惡變,同時適時清洗濾材並更新飼養水體,皆有助於降低諸如水螅或渦蟲等小型腔腸或原生動物的繁衍與增殖。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