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可以在水族館中看到消費者匆匆茫茫的跑來,詢問店員家中孔雀缸生下的小魚要吃什麼 ? 或是在水草缸中飼養一段時間的神仙魚,突然在角落水草的葉面上下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卵粒,而細心的飼養者,往往必須在小魚孵化前就得先張羅好投餵用的餌料;畢竟剛出生或甫孵化的稚幼魚,在口徑幅度、口裂大小、攝食能力與活動趨性上都不盡相同,更何況多數飼養者並非學有專長的相關科系學生,或是累積一定經驗的繁殖者及玩家,因此在面對為孵化稚魚準備餌料時,常顯得不知所措。
相對於半淡鹹水或海水魚類而言,多數淡水魚的稚幼魚體型明顯大上許多;格外是例如孔雀或滿魚等卵胎生魚類,或是行口孵方式繁殖的 Betta 屬鬥魚與非洲湖產慈鯛,幼魚在脫離母體後多具有一定的體型與活動能力,因此對於那些卵黃囊在雌魚體內或口孵過程中即已消耗完畢的幼魚,多數給予豐年蝦無節幼蟲 (nauplii)、經過輾細或過篩的薄片飼料,甚至是針對幼魚所設計的魚苗飼料即可。但如果飼養者在準備這些餌料種類上並不是很方便,還有另一個相當簡易的操作,便是將雞蛋以滾水煮沸,然後將蛋黃取出,取極少部分與水混合製成懸浮滴液,直接滴於幼魚聚集的上方即可。不過不論是薄片、幼魚飼料或蛋黃粉末,由於營養成分極高,因此若過量投餵,經常容易造成殘餌堆積與水質污染,加上於幼魚飼養環境與培育過程中換水操作不易,因此最好能妥善控制用量,維持少量多餐原則,必要時則可以口徑較小的風管,藉由抽底除去持續堆積的殘餌與糞便。
小型鯉科或加拉辛科由於體型嬌小,加上繁殖時多以附著或沉性細小卵粒為主,因此在稚幼魚的投餵上,往往會讓飼養者感到較為困擾。此外近年來許多飼養者嘗試展示型鬥魚 (Show Betta, Betta splendens var.) 的繁殖,雖然稚魚發育初期有雄魚吹吐泡巢保護,一旦稚魚將卵黃能中的能量耗盡,卻仍必須倚賴飼養者供應外源性的營養作為維持生命與成長所需。在歐美或日本等成熟水族市場中,專業的繁殖者手中可能同時擁有數種至十數種的餌料生物,作為投餵不同種類稚幼魚的選擇,同時藉由不斷繼代培養來維持供應,例如經常可在國外報導中見到的微蟲 (micro worm) 與蘋果酒蟲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針對稚幼魚的投餵管理上,對於口裂較小同時活動能力稍差的種類,建議可以藻水、草履蟲與水藻為投餵選擇,同時讓這些餌料生物以一定濃度且重疊存在的方式,遍佈於培養的稚幼魚飼養環境中;格外是若餌料生物具有與稚魚相同的活動範圍與趨性,常可讓飼養者在管理過程中省去不少時間與心力。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