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您會發現,怎麼水族箱中的生物在飼養一段時間後,不但缸水會看起來稍稍偏黃或偏綠,同時分別在缸壁、水生植栽、造景用的沉木與岩石,甚至是過濾循環的水流管道,都出現了以褐色及深綠色為主,如同絲狀或刷狀般的物體。而如果放任不管,這些如同髮絲般的物體,還會不斷的增生,最後讓整的缸子被如同雲霧狀的不明物體霸佔。且在缸水逐漸變綠的過程中,不但原本生長旺盛的各式水草,彷若停機般的失去成長動力,魚隻也因為這些充滿飼養環境的物體,而使活動空間受到限制,甚至經常出現體色轉淡,與因缺氧而浮頭等現象。
其實這些黃綠、淺褐或深灰的絲狀物,便是我們所稱的藻類,同時因為種類差異,還多分別以絲狀、毛髮狀或刷狀型態出現。導因於光照品質不良、光照時間過久、水中磷酸鹽或含氮廢物大量堆積及物質循環失去平衡等原因,而造成藻類滋生的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困擾的水族愛好者;格外是對於以欣賞景觀或造景鋪陳的水草缸或海水無脊椎生態缸,一旦長滿了這些附著性藻類,無疑是向整體飼養環性判了死刑,而日後惱人繁雜的清除工作,也多讓飼養者感到十分困擾。
使用多以銅離子為主要成份的化學殺藻劑進行除藻,固然有其一定功效,然而由於銅離子本身具有的毒性,常會讓缸中同時飼養小型甲殼類、腔腸動物與軟硬骨魚類的飼養者,難以獲得有效殺藻卻又能同時確保飼養生物安全,兩全其美的結果;而若要徹底移除藻類,更換栽植水草、活石甚至移除底砂與所有濾材,也絕非輕鬆的工作內容。
如果正對消滅缸中藻類該採用何種方法而感到難以抉擇時,不妨可使用生物控制的方式,降低藻類大量滋生的機會。在淡水飼養環境中,大和米蝦 (Caridina japonica) 與飛弧 (Siamese Algae Eater, Crossocheilos siamensis) 是相當值得推薦的種類,此外對於出現於水草葉面或岩石表面的藻類,則不妨放入一些像是小精靈 (Otocinclus affin)、小鬍子 (Ancistrus spp.) 或是青苔鼠 (Gyrinocheilus aymonier) 等種類,另外被歸類於加拉辛科中的鉛筆魚 (Nannostomus spp.),在對抗附著性藻類上亦有不錯效果。
而在海水飼養系統中,以生物防治來達到控制藻類滋生的選擇物種就更琳瑯滿目的,從軟體動物腹足類中的鍾螺,到棘皮動物的海參,以及諸如黃眼倒吊 (Ctenochaetus strigosus) 與紋倒吊 (Acanthurus lineatus) 或俗稱為狐狸 (Siganus vulpinus) 等種類,都是清除缸中滋生附著性藻類的稱職幫手;而若是飼養空間有限,則不妨以喜好活動於潮間帶間的 Blenniidae 科魚種為主。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