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水飼養環境中,多數教導入門新手飼養原則的相關資料或網頁,開宗明義便指出鹽度 (salinity) 與溫度 (temperature),是飼養所有海水觀賞魚與相關無脊椎生物最重要的環境因子。也因此多數飼養者在嘗試海水飼養樂趣之前,便多需選購可以方便判讀鹽度或比重的比重器;因此不論是塑膠材質或以玻璃手工吹製的比重器,再搭配上可隨時依據刻度或顏色差異所表示的溫度計,便成為進入海水飼養入門的必要工具。
環境中含有鹽度不但代表著水體的比重,同時也與水體中溶存的鹽類或是滲透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格外是隨著物種面對不同鹽度環境所產生的鹽度適應或體內滲透壓調節反應,亦多關係著個體能否適應並在環境中得以活存。而對於悉數種類皆為變溫動物的各式珊瑚礁魚類、構成複雜環境與物種多樣性的龐大腔腸、軟體或是節肢動物而言,環境溫度則決定了牠們的代謝速率,也就是說,這類體溫隨環境改變而分別呈現不同狀態的物種,溫度決定了牠們體內的酵素活性,而與酵素相關聯的所有生理反應,也分別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個體在活力、食慾甚至是繁殖行為上的相關表現。
許多資料中會不斷強調必須在飼養環境中進可能的呈現最適生物生長與活存的溫度與鹽度狀態,究竟什麼樣的溫度與鹽度,是最適宜珊瑚礁魚類、珊瑚或是生活於其間眾多種類蝦蟹與軟體動物的標準?其實這問題是很難有絕對的答案,因為就算在自然環境中,因為旺盛的蒸散作用或河口區域的淡水注入,加上因月球引力產生的潮汐作用,都會使沿岸環境的鹽度存在變化;而隨四季更迭的溫度變化,也意外的促成了誘使個體成長與生殖成熟的特殊環境條件,因此恆定不變的溫度與鹽度條件,真的是最好的環境狀態嗎 ? 這句話往往在對生物培育上,很難有著絕對標準且正確的答案。
就算是對於棲息於素有海洋雨林環境之稱的珊瑚礁系統中的所有生物而言,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往往會因為季節與氣候的條件差異,而分別承受環境鹽度與溫度的改變,不過相對於具有龐大水體、空間優勢與緩衝能力異常良好的天然水域環境而言,水容量由數十公升至數百公噸的各式觀賞水槽而言,顯然後者顯得渺小且能力不足,而這也是為何充滿經驗的海洋生物飼養玩家,總是不斷告誡在幾近封閉的飼養環境中,因盡可能將鹽度與水溫的改變幅度降至最低的主要原因。以近年來相當引人注意的各類珊瑚蝦類的飼養與繁殖而言,雖然多數種類對於溫度與鹽度的適應能力具有略為伸縮的調整範圍,不過在放養初期或換水前後,驟然的溫度與鹽度改變,卻可能讓個體因極端緊迫而呈現肌肉白濁、休克甚至猝死等反應,此外飼養溫度的改變,還會導致個體成長速度與性別組成的差異,同時在近來的研究顯示,也與部分個體的生殖成熟或繁殖產量具有微妙的影響關聯。
(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