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魚的魅力,想必令許多水族愛好者難以抗拒。一來多數種類具有極具個性的外型,二來則是絕大多數的古代魚都具有一定的體型份量,因此不論是以裸缸單養,或是相互搭配混養,總能呈現有別於其他淡海水觀賞魚的獨特欣賞價值。也因為這些緣故,所以常見到許多愛好者的飼養缸,在數量與水容上量不斷擴增,為的就是能藉由長時間的培育,感受古代魚與飼養者間的親密互動。而如果已經抱定這種想法,在經濟條件、時間與環境空間的允許下,想必很容易便能感受飼養古代魚的樂趣。
對於地處亞熱帶的臺灣而言,鱘魚 (sturgeon)可能會讓多數人感到陌生,因為悉數種類的鱘魚,都分布於緯度較高的溫帶區域,除了成長迅速與體型粗壯外,來回於河川與海洋中的洄游特性,也讓牠們在型態、生態與行為表現上,脫離對於傳統觀念中對於觀賞魚 (ornamental fish)的認定。
人們認識鱘魚,多半來自餐桌上的美味經驗,因為鱘魚的潔白肉質除了是滋味鮮美的可食部份外,特定種類的成熟卵粒,在稍以鹽分調味醃漬後,即為製作魚子醬 (caviar)的唯一來源。只是由於僅有三種大型鱘魚,被認定是取用魚卵加工製作魚子醬的適合種類,加上鱘魚的成熟期極為漫長,因此那些分別呈現黑、深褐與橄欖綠的魚子醬,往往有著令人咋舌的昂貴價格。
相對於品嚐重量價值等同黃金的魚子醬,在水族箱或池塘中飼養鱘魚,欣賞牠那獨特型態與生態行為,顯然經濟實惠許多。因為相較於霸氣十足的紅龍 (Asia arowana, Scleropages formosus) 或南美河產大型鯰魚,成熟體長可超過 1.5 米的鱘魚,在體型份量上絲毫不惶多讓;最重要是,飼養者可從體長 6-8 公分的繁殖個體,以水族箱環境逐步飼養,觀察個體完整的成長歷程。
不過對於飼養這類原產於溫帶的鱘魚種類,除了空間水量充足的前提外,為避免個體在狹窄環境中發生吻端與胸鰭卷曲等問題,因此建議最好能以圓型水槽為主,且以裸缸形式飼養。餌料選擇與投餵管理則可以赤蟲、絲蚯蚓或底棲魚飼料為主,並留意飼養環境的水溫變化,盡可能讓水溫穩定維持在 20-22 ℃,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網撈或震動刺激。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