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農委會漁業署編印的同意輸入野生動物水產物種圖鑑中,本種被以 Badis badis 的拉丁學名表示;只是近年來由於相關種類不斷被採獲並發表,因此除了陸續有新種或新地域變異 (geographic variation) 型出現於水族貿易商或水族館外,同時在觀賞水族中,也習慣將南鱸屬 (genus Badis) 之下的近似種類,以變色龍為名稱呼。經常流通於水族市場中的南鱸約莫 10 餘種,而這些分別來自中國大陸沿海、緬甸、印度與新加坡的種類,由於分別具有不同的體型及色彩表現,因此逐漸吸引愛好者的注意,而相關飼養、品種收集與繁殖風氣,也如同孔雀魚 (guppy) 或短鯛 (dwarf cichlid) 般,逐漸在本地蔚為風氣。
由於多數種類的南鱸具有嬌小精緻的體型,加上相對於僅有數公分的體全長,分布於體側及各鰭的金屬色彩與華麗斑點可謂極其誇張,也因此南鱸首次輸入本地市場之時,許多飼養者都將牠們誤認為是分布於南美雨林中的觀賞魚,甚至還一度將這暱稱為變色龍的種類,與廣泛分布於亞馬遜水系中的 Apistogramma spp. 一同歸納為短鯛 (dwarf cichlid)。
雖說與蜂信鱸屬 (genus Apistogramma) 在分類親緣性上距離甚遠,不過或許是因為棲息環境水質狀態極其相似,所以在飼養與管理上往往十分接近;甚至在許多以栽植水生植物為主的造景缸中,俗稱為變色龍的南鱸,也能與體型相近的南美短鯛和平相處,並共同展示別具色彩與型態魅力的細膩外型特徵。
以市場中被受小型魚飼養者喜愛,並被廣泛飼養的火焰變色龍 (Searlet badis, Badis bengalensis) 為例,由於本種最大體長也不過 2 公分,加上個性溫和不具侵略性,因此除了適宜飼養於水草造景中,同時也能與多數種類的小型鯉科 (barb) 或加拉辛科,展現良好的混養搭配。由於本種對於環境與水質差異較為敏感,因此除了在放養前需充分使其適應外,避免過於劇烈的水流刺激,以及大型魚隻的驅趕與追逐,便多能欣賞到本種獨特的色彩表現與優雅姿態。而在飼養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個體的攝食狀態;因為本種的口裂幅度並不明顯,因此最好能以薄片或微粒飼料為主,並不時搭配如絲蚯蚓 (tubifex)、水蚤或豐年蝦無節幼蟲 (nauplii) 等活餌,強化其體色表現,以及在人為飼養環境下配對繁殖的可能性。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