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霸氣外觀與威風姿態的六間 (Cyphotilapia frontosa),幼魚與成魚具有明顯體色差異的蝴蝶 (Tropheus spp.),或是體型嬌小,但在行為與繁殖生態上卻令人大開眼界的卷貝魚,或許都是水族市場中經常可見的慈鯛 (Cichlid) 種類,但是如果只是欣賞個體或種類間的型態與色彩差異,而忽略了藉由對於種類搭配混養與個體觀察,進而延伸對於其原生環境或棲地的認識,往往對於一個飼養者或玩家而言,是相當可惜的損失。
分布在非洲東部共有三個明顯的淡水湖泊,但是由於形成年代極其久遠,再加上幾無河川與外界連絡溝通,因此分布於湖泊中的魚類與其他生物,便自行演化成具有獨特外型與生態行為的種類;換句話說,也就是離開了湖域環境,再也難以於地球上任何一個自然環境的水域中,見到具有相同種類的個體及種群。分別由馬拉威湖 (Lake Malawi)、維多利亞湖 (Lake Victoria) 與坦干依喀湖 (Lake Tanganyika) 所組成的非洲三大湖,一方面提供了非洲大陸與當地居民豐沛的飲水及漁業資源,另一方面,則為以型態、色彩及特殊生態為主要欣賞重點的觀賞水族市場增色不少。
位於非洲東部的坦干依喀湖,主要由坦尚尼亞 (Tanzania)、尚比亞 (Zambia)、蒲隆地 (Burundi) 與剛果共和國 (Congo Rep.) 等四國包圍,極端狹長的湖域型態及涵蓋範圍廣泛的沿岸環境,讓坦干依喀湖除了擁有豐富的漁業與觀賞魚資源外,同時長時間的地理限制與生殖隔離,也讓原本分布於湖域中的許多種類,形成特有的地域變異種,而這也讓分布於坦干依喀湖中的特定種類,有了差異明顯的體色或型態表現,並增加了在純粹飼養外,品系收集與維持固定的特殊樂趣。例如俗稱為劍鯊的鯉型鯛 (Cyprichromis spp.)、身型優雅輕盈的柳絮鯛 (Julidochromis spp.)、體色基底與斑點線條差異鮮明的蝴蝶 (Tropheus spp.),或是向來頗具人氣的珍珠虎 (Altolamprologus spp.) 與種類及品系令人目不暇給的異羅非魚 (Xenotilapia spp.),都是別具種類特徵,卻又同時因為地區變異而擁有繁多品系的觀賞魚種類。
明顯的透明度、豐富的水流交換與呈現鹼性的硬水環境,是多數玩家或慈鯛愛好者對於坦湖環境的描述。因此在飼養這類東非湖產慈鯛時,多必須營造pH值介於 8.0-8.2 的鹼性硬水,同時參考湖域原本的水質參數,以俗稱為小蘇打的重碳酸鈉與其他鹽類,調整水質至適合的條件。或是可藉由使用咕咾石與珊瑚砂等富含碳酸鈣的造景素材、底材或濾材,讓飼養個體能生活於類似原生棲地般的水質環境。相信在穩定飼養數星期後,便能見到坦干依喀湖慈鯛特有的型態、色彩與生態之美。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