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本種體側與各鰭具有極為細緻的線條勾邊,加上對比鮮明的黑、白與橘色色塊,加上個性溫和,能與多數種類的珊瑚礁魚類和平相處,因此成為所有小丑魚 (colwnfish) 中,最受歡迎且被廣泛飼養的種類。或被稱為公子或公主小丑的眼斑雙鋸魚 (Amphiproion ocellaris),早期來源多以野生採集為主,但由於東南亞諸國的海水觀賞魚採集多以施用氰化物麻痺後加以捕捉,因此銷往世界各地的觀賞魚雖然看來外型完整,但在飼養環境下的活存卻往往讓人感到沮喪。所幸在近年來有學術與研究單位積極發展小丑魚的人工孵化與仔稚魚培育,並將相關技術成功轉移至民間,因此以人工方式培育的繁殖個體,在免除捕捉與毒害可能造成的傷害威脅後,往往更能讓飼養者感受其在色彩、型態與生態行為上的獨特魅力。
俗稱為公子或公主小丑的眼斑雙鋸魚 (Amphiproion ocellaris),雖然廣泛的分布於太平洋西岸,格外在東南亞國家沿岸的珊瑚礁環境中,有極為龐大的族群數量,資源足稱豐富。乍看之下本種擁有鮮豔醒目的橘紅體色,但仔細觀察並比較不同來源的個體,不難發現隨分布海域的不同,個體在體色深淺、線條形式與體側色塊比例上,仍有相當明顯的差異,而這便是因為長時間地理距離所造成的生殖隔離,讓個體在色彩表現上,展現了極為特殊且有趣的地域性特徵。
與紅小丑 (Amphiproion frenatus) 或雙帶小丑 (A. clarkii) 相比較,本種對於海葵的依賴性相當高,也就是說,當環境中同時存在公子小丑與種類合適的海葵,飼養者便能欣賞到不同物種間逐漸建立共生關係 (symbiosis relationship) 的微妙行為。穩定飼養下的個體很快便會配對,不過一旦成熟個體間的配對關係被確定,其餘個體很容易便受到驅趕,或是偶有零星的競爭與衝突。而如果飼養者有意繁殖,則須將其他個體隔離或撈除,以避免日益劇烈的追咬。配對後的親魚會開始清理產床,自然環境下的公子小丑多以位於海葵側方的礁岩為產卵場所,而人為培育則可投入瓦盆、水管或瓷磚,供其呈現狹長水滴型態的卵粒附著。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