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海水飼養環境而言,長久以來僅以單純飼養海水觀賞魚的水族箱,已再難吸引愛好者注目的眼光,因此在近 20 年來,整個海水觀賞魚市場,莫不以在有限空間中創造或重現一如自然環境般的動人景色,與淡水觀賞魚或水草造景相抗衡;也因此,不論在歐洲、美國、日本或臺灣市場,多數見到的海水飼養環境,多以同時融入除魚隻以外的多數動植物種類,藉以增加景觀的可看性,並在水槽環境或藉由妥善的日常管理,盡量重現與自然接近的生態環境與物質循環。
這些在外型或分類上有別於海水軟骨與硬骨魚類的物種,除了植物中的各式海草與藻類外,其於多半是以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與節肢動物為主;而其中兼具造景功能與飼養樂趣的多種類海葵與珊瑚,便為這類海洋無脊椎飼養環境中,主要邀請的飼養對象。早期由於對珊瑚礁環境與生態保育缺乏正確觀念,因此不可諱言的是,在當時由東南亞一帶進口供應,或本地沿海周圍所採集的腎狀珊瑚、海樹或笙珊瑚,悉數都是以潛水挖取或非法採集獲得,而這種情況,就正如以氰化物毒取多種類的珊瑚礁魚類一般,在未經妥善管理的當時,確實為特定人士帶來一筆為數頗豐的收入,同時也讓許多喜好收集並欣賞海洋生物的飼養者,見識到這類腔腸動物的美麗色彩與變化萬千的型態組成。
但隨著生態保育觀念日益高漲,擁有珊瑚礁資源的相關國家逐漸注意到天然海域與水面下相關生物具有的特殊生態與經濟價值,以及對於環境生態與漁業資源上的深刻意義與長遠影響,因此在多方考量下,遂採行嚴格的管制措施;不但禁止以任何方式採集或挖取相關生物資源,同時在相關蓄養、流通與販售上亦多所管制。因此在一段特定的時間中,在水族館中幾乎見不到相關物種的流通與販售。不過一昧的禁止多只會加速黑市交易的活絡,同時相關物種也因身價水漲船高而引誘著更多的採集者或貿易商挑戰相關法律。而為了突破限制,同時讓觀賞水族與生態保育取得平衡,因此逐漸有歐美人士與南太平洋國家,開始進行特定種類腔腸動物的繁殖培育,而其中,又尤以具有特殊色彩及細膩外型特徵的硬珊瑚或鹿角珊瑚最為常見。
經過特定機關與單位的授權與認證,並受到相關訓練與證照規範的商業性採集者,會從自然珊瑚礁叢的特定部位取得培養所需的局部比例,然後在細心的包裝與運送後,將這呈現芽胞狀的水螅連同部分群體骨骼,以塑鋼土或硬化塑劑固定於用以作為基座的破碎礁岩、水泥塊或是瓶蓋上方,然後考量水流、潮汐、光照與水溫,為移植的珊瑚尋覓妥善的安置地點。而在培育場所的優良環境狀態與管理者的細心呵護下,這類硬珊瑚多有快速且健康的成長。經由移植、培育並成長茁壯的硬珊瑚,除有一定比例重新投放於天然海域,作為資源復育與生態補注用途,而多數則在經過授權與許可後,進入國際觀賞水族市場中,除供一般愛好者與飼養者選購飼養外,同時也成為代表觀賞水族與生態保育,和諧共存的最佳代言。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