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留意觀賞水族市場的動態,不難發現除了可藉由飼養種類與風氣轉變的差異,體會到國際水族市場朝向精緻化與分工化發展的趨勢,同時面對以往一直被認為僅是單純提供飼養者欣賞與休閒樂趣的觀賞水族飼養,如今也隨著相關資訊的快速流通,呈現出集中與專業的特殊風格。
以飼養對象為例,不可否認的,這悠游於水族箱中的各式魚類或水生生物,確實是牽動整個產業發展與成長的主要動力;同時那形形色色的各類飼養對象,也兼具者吸引愛好者目光,並扮演著引領飼養者投入追求的關鍵角色。只不過有別於以往僅將觀賞魚區分為淡水魚或海水魚的模糊區分,或是依據魚隻體型與成長速度簡單區分的小型魚與大型魚,如今在專業且分工細膩的觀賞魚市場中,對於特定種類多所偏好的玩家與飼養者,往往自然地藉由網路與部落格 (blog) 的細微架構,建立起堅固且穩固的專業領域。例如現今的淡水觀賞魚市場中,除被區分為小型魚、大型魚與古代魚外,諸如七彩神仙 (Discus)、小型燈魚 (Tetra and Barbs)、短鯛 (Dwarf Cichlid)、湖產慈鯛 (Rift Lake Cichlid)、孔雀 (Guppy)、異型 (Pleco)、老鼠魚 (Corydoras) 與半淡鹹水或河口域魚種 (Brackishwater Fishes),皆有其一定數量的愛好者,給予持續有力的支持。而在海水魚觀賞魚方面,也絲毫不讓淡水觀賞魚專美於前,也因此除了小型蓋刺與雀鯛 (Damselfish)外,還包括了專門收集並飼養蝦虎、蝶魚、鸚鯛與花鱸 (Basslet) 等種類的愛好者,至於向來以腔腸動物與藻類領軍並迅速擴張版圖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或藻類造景缸,更是在近年來有顯著且快速的成長。
而除了飼養生物在種類組成呈現令人眼花撩亂的多樣性外,近年來不論在本地或國際市場,可以見到一個令人欣慰的現象,便是相關魚隻或水生生物在採集、交易與流通上,多拋棄了帶有濃厚商業意味的地方俗名,而改以正確完整的拉丁學名表示;格外是針對野生七彩神仙、東非礁湖慈鯛、南美河產短鯛與東南亞產Betta 屬鬥魚而言,更在完整學名後方,詳細標註了足以代表採集地點或品系來源的水系或流域名稱,而這都讓生物資訊在更完整透徹的同時,樹立的新世代觀賞魚市場中所應具有的專業態度。
因此這種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的專業態度,也連帶影響了飼養這些生物週邊必須使用到的過濾與照明器材、投餵用餌料、添加劑與藥品,甚至有關於必須以飼養生物為主軸的全新管理觀念。對於水族資訊向來敏感的東南亞地區而言,確實在這一波重新建立的水族觀念上,必須拋去舊有習慣而即起直追,過程雖然費力且充滿挑戰,但若能藉由這些精緻化、專業化與分工化的全新觀念,及時改造並找尋足以代表產業的優勢條件,相信不論對於產業發展或永續經營,都會具有正面且令人期待的影響。
(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