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屏東內埔、潮州與竹田一帶的非洲慈鯛繁殖場,不但充分供應本地市場多種類的非洲慈鯛,同時經細心培育與嚴格選汰的高品質馬拉威湖、坦干依喀湖與維多利亞湖慈鯛,也成為國際市場中相當受到歡迎的觀賞魚種類,為台灣早期的觀賞魚出口產業,贏得「慈鯛王國」的美稱。探究屏東地區能成為臺灣培育非洲慈鯛重鎮的主要原因,除了穩定的氣候條件與豐沛的地下水資源外,從業人員與漁場間合作無間的工作態度,以及隨時獲取國內外觀賞水族市場即時資訊的敬業態度,皆是讓繁殖場能不斷培育高品質湖產慈鯛的重要關鍵。
零星分布於屏東內埔、潮州與竹田一帶的非洲慈鯛繁殖場,多半鄰近產業道路兩旁,藉以方便魚隻貨物的進出;而週遭綠意盎然的檳榔園,則在炎熱夏季時分,提供兼具妥善遮陰與營造涼爽環境的舒適條件。有別於北部礁溪一帶以溫泉維持水溫,或是台南地區藉由塑膠帆布營造露天溫室的繁殖池型態,由於身處臺灣南端的屏東,炎炎夏日的持續高溫往往會削弱魚隻配對與產卵的意願,因此絕大部分位於屏東的非洲慈鯛繁殖場,多以方型水泥池體搭配約莫2尺的水深,並配合小量但持續的流加水,一方面維持飼養環境的涼爽狀態,另一方面則藉由水位溢流原理,促進繁養殖環境的水質更新,同時刺激成熟個體的配對與繁殖。
充分且持續的自然日照,加上急促但卻意外帶來舒適涼意的午後陣雨,讓屏東慈鯛繁殖場所培育出的個體,不但個體壯碩,型態優美,同時在體色表現上,更能呈現一如野生個體般的特殊金屬光澤,而這也讓由屏東地區培育出的各種馬拉威湖、坦干依喀湖與維多利亞湖慈鯛,具有十足的品質保證。
由於培育種類多以口孵慈鯛為主,因此繁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多會在水泥池的四個角落提供妥善的蔭庇環境,讓配對親魚可充分完成交配與口孵的過程;而對於部分如五間半 (Lamprologus tretocephalus)、桔紅天堂鳥 (Neolamprologus leleupi ”Orange”) 或柳絮鯛 (Julidochromis spp.) 等以基質產卵方式進行繁殖的非洲湖產慈鯛,則會細心的為其投入素燒的瓦盆、大型水管或傾斜擺設的瓦片,供成熟且配對親魚的產卵與育幼。
為了提高子代的育成率,因此多數繁養殖場多會在同一飼養池中分別放養不同屬性的種類,藉以提升對於空間資源的利用,並且方便繁養殖過程中的管理操作。口孵型的慈鯛池會以每 2 星期為間隔,以小型圍網將池中所有個體集中,隨後篩選具有口孵的親魚,或當子代已發育至一定階段後,以人工方式將仔稚魚由親魚口中洗出,在集中後以玻璃水槽進行統一管理。或是部份繁殖場會將諸如白金豹皮 (Cuckoo Synodontis, Synodontis multipunctatus) 等湖產鯰魚放入池中一同混養,在收集慈鯛幼魚的同時,有時多有可同時獲得鯰魚幼魚的意外收獲。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