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肥作物乃是於植物生育旺盛期將其耕犁翻入土中,使其植體分解而能直接或間接供作作物養分,及改良土壤理化性者均謂之。綠肥作物包括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蓼科及菊科等,其中以豆科綠肥作物最受推廣栽培,因其根部有共生的根瘤菌可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中氮素之來源,有助於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d Trade Organization, WTO)之後,許多農產品均可自國外以低關稅低價進口,政府為了避免糧食生產過剩,及防止穀賤傷農,乃以休耕補助方式,鼓勵農地休耕種植綠肥作物,目前所種的綠肥作物包括田菁(Sesbania roxburghil)、綠肥大豆(Glycine max)、太陽麻(Crotalaria juncea)、埃及三葉草(Trifolium alexandrinum)及油菜(Brassica napus)等為主,至今休耕面積高達十九萬公頃 (200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年報),由於綠肥作物大部分屬於豆科植物,植體內蛋白質含量很高,具有極佳的營養成分,可能可以加以利用作為動物的芻料。因此,思考如何將綠肥作物芻料化以增加國產芻料之多樣性,不僅能改善地力,且能更有效地發揮農地生產力,對於解決國內芻料短缺的問題可能有所助益,值得加以探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自民國94年即著手進行相關的試驗,包括「綠肥作物供作芻料利用之評估」、「田菁供作芻料利用之栽培模式」、「不同栽培地區與收割期對綠肥大豆芻料品質之影響」、「栽培季節、品種與生育時期對綠肥大豆青貯品質之影響」、「綠肥大豆芻料產量及化學成分與青貯料品質之評估」及「狼尾草與蘇丹草間植田菁之芻料生產模式」等,探討國內種植的綠肥作物,供作芻料利用的可行性,以期補充國內豆科芻料來源之不足,進而能降低乳酪產業生產成本,提高其競爭力。
試驗結果顯示綠肥作物如田菁及綠肥大豆與狼尾草、蘇丹草或青割玉米等高莖禾草混合後,可調製成品質良好的青貯料,而動物飼養試驗的結果顯示以綠肥作物調製的青貯料餵飼草食動物,有良好的餵飼效果,因此可知綠肥作物應用於芻料利用具有發展的潛力,值得加以進一步研究。
以田菁為例,田菁由於其初期生長迅速、耐鹹、耐塩及耐淹水,且具嗜口性及高的營養價值,最近乃引起許多學者的重視及研究。雖然田菁比一些灌木植物具有較高的試管乾物消化率(IVDMD)及營養成分,但其增重效果並不比其他灌木植物高,也許田菁可能含有某些影響營養品質的成分。因此國外已有學者對田菁中的酚酸化合物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期能改進田菁之營養價值。國內外進來也都陸續有研究報告指出,田菁與狼尾草或芻料用高粱混植或間植再一起收穫利用,可顯著地改善芻料之品質。
綠肥作物在台灣地區適合種植,可生產品質優良的芻料,為了解決國內豆科芻料之不足,有必要從現有的豆科綠肥作物中去尋找可能的替代來源,因此,對綠肥作物供作芻料利用的栽培利用方式,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