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蛤(Gomphina veneriformis),為軟體動物門(Phylum Mollusca),雙殼綱(Class Bivalvia),簾蛤目(Order Veneroida),簾蛤科(Family Veneridae),海瓜子屬(Genus Gomphina),在傳統市場較文蛤少見,但卻是台灣重要的經濟性養殖貝類之一,南部地區的供貨量少,但在中部地區的交易價格卻比文蛤高出約三成以上,花蛤殼厚肉少,但因味道鮮美甚至傳言超越文蛤,因此受人喜愛,煮湯或炒後吃氣味都是烹調的好方法,近年來因受工業廢水污染的影響,野外種苗的供應數量大幅下降影響了花蛤的養殖產量,因此開發人工繁養殖有其必要性。
生殖生態
花蛤為潛沙性的雙殼貝,通常需沙粒較細緻的海岸較有棲息,平時躲藏於沙下約2~3公分深度,僅露出進排水管用以呼吸及濾食,受到驚擾時才會縮回沙中或向下潛深,濾食水水體中有基營養鹽或懸浮微粒及微細藻類,與一般濾食性雙殼貝大至上相同,生殖行為也大同小異,雄雌貝在接受刺激後會由出水管排精排卵,精卵於水中受精後開始發育,經過卵分裂期、擔輪子、D型幼生後發育成稚貝而底棲。
養殖發展與現況
花蛤主要產區位於台灣中部地區,集中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等縣市,並以彰化縣為產量之冠,早期野外花蛤的採捕通常是以徒手採集,採得的小型苗交由養殖業者繼續階段性養成,因此產業發展上極為有限。水產試驗所於2001年刊登花蛤的人工繁養殖技術文獻,使得花蛤的養殖有技術上的突破。花蛤可進行高密度養殖,種貝以溫度刺激其排放精卵,幼生孵化後以等邊金藻及綠藻投餵,6日後進入沉底期,此時必須將稚貝移至細沙池中,否則會因稚貝彼此堆疊造成死亡及連鎖汙染,鹽度控制在20-30ppt中,池水深約為30-50公分,需增加水色,以防止水色澄清導致絲藻大量繁生,可以自行調配之發酵肥水平均潑灑於池中增加營養鹽。花蛤的病害紀錄較少,主要影響為絲藻及敵害,絲藻的抑制可由混養植食性魚類魚如虱目魚、變身苦、臭肚魚等來達到效果,敵害則由進出水門或者進水口裝設濾網以防止會補食花蛤的物種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