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3
台灣地處黑潮暖流及大陸沿岸流的交會地區,隨著季節變化海流及水溫都不相同,藻類也有差異。冬季和春季為海藻生長繁盛期,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而夏季至初秋因高溫和強烈光照下,環境條件較不適合海藻生存,故潮間帶海藻寥寥無幾,只有在較深的水域才發現數量較多的海藻。
海藻生物群相,從分佈上可分為三帶:飛沫帶、潮間帶與潮下帶。
- 飛沫帶:又稱為潮上帶,是指漲潮時海水淹不到但浪花可濺及的地帶。生長的海藻因區域而有所差異。北部或東北部以頭髮菜、紫菜、海蘿及鐵釘菜為主,在南部及東部沿岸則以柔弱捲枝藻、鞘絲藻及海雹菜等為主。這些海藻本身因有膠質保護,可長時間忍受乾旱及高溫,在陽光下曬個2-3天,依然不枯萎,顯現強韌生命力,藻相極簡和稀少。
- 潮間帶: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其幅度會隨潮差大小、地區而有所差異。潮間帶又依潮汐之大、小潮變化,可分為上、中、下部。
- 潮間帶上部(高潮帶):多屬綠藻類的膜狀的石蓴、絲狀的剛毛藻或管狀的石髮為主要海藻,可適應每天兩次漲退潮和強光的照射,秋末冬初時,及可於大塊礁石或岩石上生成一大片綠色的海藻。但在夏季則與飛沫帶一樣,岩石無藻類覆蓋多為裸露,在潮池內只有少許。
- 潮間帶中部(中潮帶):主要以褐藻類為主要海藻,綠藻次之。冬、春季時,常見有囊藻、團扇藻、水窗藻、棲狀褐茸藻、裂片石蓴、網球藻等,夏秋時,仍受高溫和乾熱影響,藻類大多消失。
- 潮間帶下部(低潮帶):以紅藻類為主。常見的有龍鬚菜、沙菜、凹頂藻、角叉菜、小杉藻、匍扇藻。在低潮線海浪拍打地區,以石花菜、小珊瑚藻、邊孢藻、馬尾藻、翼枝菜、繁枝蜈蚣藻等最為常見。能忍受海浪及海流的衝擊。其中珊瑚藻及邊孢藻等可以從海水中吸收石灰質蓄積體內,能增強骨架,抵抗水流,使其他海洋生物不愛攝食。但夏天時,藻類種數大為減少,以馬尾藻為優勢種,有時能形成一大片馬尾藻森林。
- 潮下帶:是指潮間帶以下,終年為海水所覆蓋區域。大量海藻在此繁生聚集形成群落。以石蓴、阿拉伯松藻、匍扇藻、厚緣藻、細翼枝菜、充滿耳殼藻、異邊孢藻、鋸齒麒麟藻、乳節藻、凹頂藻、日本沙菜、網地藻和石花菜類等藻類,幾乎全年可見。唸珠蘚奈藻及日本杜蠕藻質地較為柔嫩,多長於水流較緩的潮下帶,因體內具有黏液,可保護自己。
環境因子也會影響海藻的生長與分布,如岩礁海岸、海蝕平臺、或大小不一的潮池與溝縫,適合各種類型海藻生長,所以藻類相最豐富。而有礫石的海岸,藻類種類較少些。藻類附著於岩石上,表面越粗糙或粒徑愈大,越能提供較穩固的基底讓藻類附著生長,使海藻的孢子及幼苗深入裂縫,避免乾死或被其他生物啃食。而沙灘因基質容易被海浪沖刷流失,較不利於海藻生長,故藻類相最貧乏。每一種海藻因所含色素的種類與含量比例,會隨著光線強度及光質的變化,影響藻類的分布。較陰暗處或深海中,藍、綠光較能夠藻紅素與藻藍素有效地吸收,故低潮線區域及深海處則多為紅藻類。含葉綠素及胡蘿蔔素的綠藻,其棲息地多靠近水淺的區域。由於不同的藻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及喜好不盡相同,所以在這廣大的潮間帶就會有不同的藻類相。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6%
我喜歡:30%
很實用:5%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7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巫婷(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13/06/01
謝謝分享!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8/08/12
GOOD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5/18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5/18
喜歡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2/01
不錯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02/01
真好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07
好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07
棒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07
good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07
nice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07
好讚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8/07
好文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9
很好
翔翔(高手級會員)發表於 105/06/14
ggood
RORY(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6/11
原來如此,詳細、豐富。
chousales(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6/09
good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6/07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