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17
木鱉子
- 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 英名: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 別名:木虌子、臭屎瓜、木蟹、狗屎瓜、天草、漏苓子、土木鱉、木別子、木鱉瓜、藤桐、sukuy(阿美族語)、Hamunly(卑南族語)、Zyazyai(排灣族語)
- 分類地位:葫蘆科(Cucurbitaceae)苦瓜屬(Momordica)
-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東南亞、臺灣及澳洲東北部等地區。
- 栽培歷史及來源:木鱉子為台灣、中國南部、東南亞等地原生種植物。在台灣主要分佈於全島平地及低海拔森林。木鱉子的種子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外觀似鱉甲,又像用木頭製成,因而得木鱉子之名。
- 栽培地區:木鱉子多為野生,也有栽培,目前在長濱、成功鎮有農友零星種植。花東地區的原住民族常於自家庭院種植,採收青果食用。
- 生育特性:木鱉果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植株生長速度快,抗病耐蟲,但不耐低溫及強風,每年入冬後,地上部會逐漸枯萎進入休眠狀態,翌年春天氣溫回暖後植株才重新生長。木鱉子於每年5-6月開花結實,9-11月果實成熟。植株適合富含有機質之壤土至砂質壤土生長,土壤過於黏重或排水不良地區則不適合栽種。
- 株型與特性:木鱉子屬多年生藤本,主蔓長4至8公尺,塊根粗壯,近圓柱形,稍有分枝,葉片形狀為三角形;植株花性為雌雄異花異株,栽種時需特別注意;果實寬呈橢圓形或卵狀球形,長約10至20公分,初生為綠色成熟則為橙黃色,肉質刺狀突起。
- 生長環境與採收食用:木鱉子原產地為中國大陸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和四川,目前在台灣全島中南部、東部平野、低海拔森林中皆有栽種。採收未成熟的綠色果實可煮食,但熟果種子,有毒且有惡臭,不能食用。嫩莖葉及未熟之青果均可當蔬菜煮食或炒食。
- 利用:木鱉子的嫩莖葉及未熟的綠色果實均可當蔬菜煮食或炒食,原住民常將青果拿來煮湯或炒食,而略甘苦的嫩葉則會搭配煮蝸牛;木鱉子成熟果實的假種皮也可食用,惟成熟果實的種子有毒且有惡臭,不能食用。另外,根部富含皂苷成份具有清潔身體及衣服之效果。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1%
我喜歡:17%
很實用:17%
夠新奇:0%
普普啦: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Frence Fish(入門級會員)發表於 111/09/10
期待有木鱉果種植的詳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