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種太多會崩盤」這句話,早在四年前我還在念大學的2012年,就曾在課堂上聽老師說過,比起今年栽培面積正式突破兩千公頃,當時未滿一千大家就怕成這樣,到底在怕甚麼呢?
怕的就是那曾經的崩盤,從農糧署簡報借來的附圖可以看到,紅龍果從1983年引進後慢慢擴張,到2002、2003年(民國92、93)栽培面積剛抵達一千公頃後,就因為市場崩盤而迅速下跌。當年的崩盤,或許是每種新興果樹在產業擴張期必經的道路,即種苗炒作 → 品種混亂 → 優良品種的純化選育
一、種苗炒作:
1970s以降,當台灣無法再以計劃性生產做農產外銷,在面對自由貿易時改以經濟作物作守勢時,台灣果樹產業就一直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也加強了果農栽培新興果樹以攻略原本產業板塊的需求。
當年的不肖種苗業者抓到這個需求,在加油添醋青菜講講果重兩斤免授粉不裂果會吃草一分地年收百萬...之類的,一根枝條(苗)隨便喊都幾百甚至破千,也讓更多人投入賣苗事業,逕而加強對種苗的需求,但品種優良純正的枝條(扦插苗)不夠賣怎麼辦?
二、品種混亂:
「扦插苗不夠,那就用實生苗吧!」不用等枝條養好修剪,一顆果實洗一洗種子播一播,隨便都有上百棵新株,雖然實生苗性狀走鐘好種孬種混作伙,但等買主收成發現也要個一年半載,沒人說賣苗還要送保固的啊!
這樣的氛圍下,造成當時品種非常混亂,生產出來的果實品質參差不齊,當這些果實進入市場,消費者吃到太多不好吃的就對這種水果打槍,反應在價格上就引起當年的崩盤。
三、優良品種的純化選育
需求不足供給也下降,當農民把不好的品種移除,在經過優良品種的純化選育,優良免受粉的紅肉品種大紅、富貴紅的推廣,在兩三年內翻轉了紅肉種的市場,取代了原本的福龍三兄弟跟石火泉種,也讓消費者重新願意購買紅肉種,栽培面積不斷擴張。
但因為這次的崩盤,農政單位便將1000公頃視為警戒線,但大家可以想想看,在眾多果農前輩和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當時崩盤的背景還存不存在?
林育賢 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