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別:唇形科
學名:Mesona chinensis Benth.
別名:涼粉草、仙人凍
分布:臺灣中低海拔山區、平地的砂質地
花期:10-12月
植株型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四方形,綠色或紅色,覆有絨毛,莖的型態多樣,有直立、半直立、匍匐型三種。葉對生,具柄,橢圓形至卵圓形,些許植株葉片呈現披針形,葉片基部楔形,葉間為銳尖形,葉緣有鋸齒,葉表些微皺縮,葉背有稀疏絨毛覆蓋。花序為輪生聚繖花序,花苞片三角形,正反兩面都有絨毛,小花有花梗,花萼風鈴草兩唇形,具明顯橫脈及小凹穴,二唇,上唇3裂,中裂片最長,下唇船形,花冠筒狀紫、紫紅色,花絲拱形,待有附加物。果實為瘦果,呈倒卵形,具斜紋線條,種子細小,黑色。
繁殖:仙草可以採用播種或扦插繁殖,取植株帶有2-3節的莖段長約10公分,種植於育苗盤後約2-3週會即會發根、萌發新芽,夏至秋季為適合扦插的時期。仙草種子細小,將種子播種在穴盤上,無須覆土,待其發根生長即可進行後續育苗。
特性:早期仙草普遍分布於台灣田野山麓,甚至農田旁的田埂上或是果園下都可看到野生仙草蹤跡,所以老一輩長者稱仙草為「田草」。植株性喜溫暖、全日照、濕潤的環境,具有較佳的耐熱性與耐陰性,耐寒性較差,若生長季遇低溫易出現葉片變紫紅色的寒害現象。栽培介質選用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宜,並讓土壤保持濕潤,不宜淹水,因會導致其葉片黃化脫落,甚致腐爛,少量施肥即能生長旺盛。
應用:仙草利用方式多元,已普遍被人為栽培利用,像是採收的植株莖、葉可製成仙草飲料;經過加工萃取植體內具凝膠性的多醣體用以作仙草凍;利用噴霧乾燥法製成仙草粉末等。在保健功效上,全草能清熱、解渴、涼血,而仙草的酚類提取物具亦有抗氧化、抗突變等作用(Hung and Yen, 2002;Yeh, et al., 2001)。
仙草除了是增進收益的作物外,也是可以營造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原生植物,以及提供人們五感體驗促進身心健康的療育植物,更可以作為環境教育與傳統民俗文化的解說材料,以及產品料理開發的本地食材。另也可以用於居家或景觀上庭園綠美化、開發為盆栽,作為觀賞用途。
參考文獻:
(1). 李阿嬌、龔財立、傅仰人. 2017. 仙草栽培管理技術暨產業輔導研討會.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2). 張永仁. 2002. 野花圖鑑:臺灣400多種野花生態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 遠流出版社.
(3). 張同吳、黃鵬、宣大平. 2012. 東部地區常見藥用植物圖鑑.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
(4). 張碧員、張蕙芬. 2004. 臺灣野花365天-秋冬篇. 大樹文化出版社.
(5). 薛聰賢. 2003. 台灣原生景觀植物圖鑑(1). 台灣普綠出版社.
(6). Hung, C.Y., and G.C. Yen. 2002.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henolic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Mesona procumbens Hemsl.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7). Yen, G.C., P.D. Duh, and Y.L. Hung. 2001. Contributions of major components to the
antimutagenic effect of hsian-tsao (Mesona procumbens Hem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