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露特殊且濃郁的香氣具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其中數量稀少且巨大的個體往往在拍賣市場中競標出難以想像的高價。台灣的松露產業相對歐美國家落後,自1989年臺大胡弘道教授於臺大實驗林成功建立亞洲第一個塊菌人工造林地後,經過續進行造林撫育8年,在1996年12月開始有少量的臺灣塊菌子實體被採收,1997年1月成功地在該造林地內30棵青剛櫟塊菌菌根化的樹下採集到10公斤的松露子實體。可惜的是臺灣只有這麼一塊的人工塊菌造林地,胡弘道教授成功的寶貴經驗並沒有被成功的複製及推廣。在多年來沒有持續進行撫育的情況下,又遭受掠奪式的刨挖採集,以致難以在該臺灣松露人工造林地內再採集到松露子實體。
中國大陸近幾十年來於地下真菌的研究則有著非常大的進步,自1985年劉波發表當地的第一種塊菌一太原塊菌(Tuber taiyuanense)後,至今發現的塊菌多達70種,同時每年出口的塊菌曾高達300公噸。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懂得消費及消費得起的人口遽增,高品質的塊菌價格也日益飆漲,物美價廉的塊菌供應國漸漸走入歷史。海峽兩岸松露的發展,發現與起步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數十年的發展下來,一個已經成為松露的出口大國,提供大量的松露到國內外消費市場,成為重要的創匯的工具,而臺灣的發展似乎停滯不前,所有的松露需求仍都是仰賴進口。
因此,若能利用本土樹種青剛櫟作為松露菌的宿主,生產松露菌根苗,能透過高價值的森林副產物-松露,提高林農的經濟收益,藉此提高民眾參與造林護林的意願。植樹造林,除了林木的收成外,尚有國土保安、涵養水源及提供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等重大功能。目前除了努力複製前人的研究成果外,所謂產業化若僅是一昧地引進外來的塊菌做為發展基礎有些不妥當,除了沒有辦法與外國作區隔外,對於這片土地也有虧欠,所以亦需調查透徹本土的物種及其延伸的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