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科動物在動物分類上是一個複雜的分類族群,依據形態學、生理學、生態學及地理分布等明顯的多樣性特徵來區別,可被區分成超過40個種及200個亞種。鹿是反芻哺乳動物,屬於偶蹄目鹿科,且生性活潑具有野性,疾病發生時觀察不易。目前在台灣飼養的茸鹿品種為台灣水鹿(Formosan sambar deer)、台灣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紅麋鹿(Red X Elk hybrid)與美國梅花鹿(黇鹿,Fallow deer)四種。早期養鹿產業僅有台灣水鹿與台灣梅花鹿作為茸鹿飼養,直至三十多年前由美國進口麋鹿(elk)與美國梅花鹿至台灣,之後由紐西蘭引進紅鹿(red deer)。但國內鹿農為發揮雜交優勢常以紅鹿與麋鹿雜交以提高產茸量,且未保留純種紅鹿與麋鹿種原,因此目前都以紅麋鹿稱之。養鹿產業中以臺灣水鹿為主要飼養品種高達89%,台灣梅花鹿僅次於水鹿,紅麋鹿與黇鹿飼養數量最少。紅鹿與麋鹿均是大型鹿種,成年公鹿體重可達200至330公斤,於3歲第二剪輕易可達120台兩以上。一般棲息在溫帶地區的鹿種(紅鹿與麋鹿)都是季節性生殖的動物,大多在秋天到早春之間配種,越寒冷的地方越集中配種時間,因此台灣地區冬季氣溫較低的北部較適合此鹿種的繁殖與飼養。紅/麋鹿茸產量較高與品質優良也是紐西蘭鹿產業主要以紅鹿、麋鹿和紅鹿/麋鹿雜交鹿生產鹿茸與鹿肉的主要因素。從國外引進的紅鹿/麋鹿雜交之紅麋鹿在臺灣已適應仍維持其原來的季節性生殖,且為季節性繁殖極為明顯的鹿科動物,主要繁殖季節集中在9月底至11月底,母鹿在隔年春夏之交分娩,公鹿於立春時解角長茸。溫帶鹿種之紅麋鹿,其生殖活動之所以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是受光照調節。從鹿茸開始生長到可以採收,視鹿茸生長狀況紅麋鹿平均需要100至120天,台灣水鹿平均需要70至90天的生長期,台灣梅花鹿平均需要75至85天的生長期(營養供應充足情況下65天前割茸,會長再生茸)。國內鮮茸銷售方面,台灣水鹿產茸期集中於3到4月,隨後紅麋鹿產茸期5月到6月,接著梅花鹿產茸期7到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