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4
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病在高、低海拔處皆普遍發生,且為害嚴重。本病可為害葉片、枝條及果 實。葉片罹病時初期由葉尖或葉縁產生黃褐色小斑點,以後轉變成褐色斑點,病 斑周圍產生黃色暈環,後期形成離層致使罹病組織脫落呈穿孔狀;嚴重時受害葉 片黃化而掉落,使樹勢衰弱;果實罹病時出現暗色斑點,嚴重時裂開且稍凹陷, 失去商品價值。枝條罹病時,若在芽四周發生,病斑稍突起;若發生於節間,病 斑凹陷且較小。罹病組織上之病原菌藉水或風傳播。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owson,菌體呈桿 狀,單極生鞭毛,有莢膜,革蘭氏陰性,好氧性,生長溫度 7-38℃,適溫 24-28℃, 致死溫度 51℃,病菌於枝條組織內可存活一年以上。
管理策略:
1、徹底清除罹病枝葉,休眠時期,配合修剪,清除枯枝、落葉、落果,以消滅 越冬之病源。
2、注意園區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園通風、透光良好,以降低果園濕度。
3、加強肥培管理,施用適量有機肥,增強植株生長勢,以提高抗病力。
4、避免園區附近種植梅、李或杏等植物。
5、藥劑防治:
(1)農藥資訊服務網首頁/登記管理/病蟲害防治 作物名稱:桃 病蟲名稱:穿孔病
(2)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搜尋:桃穿孔病
資料來源:害物管理手冊 (桃樹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編撰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