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家禽育種需仰賴人工測量、記錄與資料分析,耗費許多人力及管理成本,且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容易發生資料的登載錯誤,影響數據分析及判讀。由於鴨隻選拔過程需需精準地進行資料收集與管理,且為了掌握每一隻家禽的個體性能,避免因資料錯誤,不得不將家禽飼養於個別籠中,再配合腳環、腳號、翅號及籠號等工具,進行鴨隻之個體識別。飼養於籠子中的鴨隻無法伸展身體,又因其體型較大,足部經常發生受傷與趾瘤症等問題。因此,開發符合飼養於平飼家禽的採食量與體重監測之裝置,對於家禽育種產業具有未來發展性。育種業者可依據家禽個體之體型、採食及增重等指標,於平飼飼養環境下進行選拔,進而提高家禽之經濟性狀,並改善傳統籠飼選拔方式之動物福祉;此外,於平飼條件下收集之數據,比於籠飼條件收集之數據更能呈現動物飼養之表現。
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曾以番鴨為試驗動物,進行相關設備之雛型開發,110年度進一步與民間業者研提產學合作計畫,設計可因應家禽採食行進而提高電子晶片讀取效率之餵飼系統。系統設計包含RFID電子標籤以及配合電子標籤所設計的環狀讀取天線,並且以北京鴨為測試對象,評估鴨隻對系統與商用飼料槽採食表現、體重及羽毛外觀等差異。結果發現,畜試所宜蘭分所開發之家禽餵飼系統,與商業用飼料槽飼養的鴨隻,在鴨隻體重、採食量、飼料效率、羽毛、足墊與步伐評分部分皆無顯著差異。此外,鴨隻於5 - 12週齡之電子標籤讀取率皆為100%。經由測試結果發現,本系統可成功應用於北京鴨之採食量與體重之監測,有利於育種人員進行檢定資料收集與分析。對非種鴨業者而言,單獨使用餵飼系統之閘道設計及鴨隻體重測量裝置,節省配掛電子晶片及RFID讀取天線之成本,亦可收集鴨隻群體之體重分布、採食頻率及採食時間等資訊,可掌握鴨群之生長性能與整齊度,據以做出適合的管理因應對策,再搭配鴨舍環境感測工具所收集之資訊,將更有利於業者之生產管理。
撰稿:畜試所東區分所 鄭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