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莢是世界上最受歡迎香料之一,根據FAOSTAT(2021)栽培面積及產量資料顯示,在1961時全球栽培面積為16,483公頃,產量1,380噸,到1990年全球香莢蘭栽培面積為40,637公頃,產量3,211噸,一直到2004年都維持在4萬公頃左右,產量5,841噸,但在2005年間栽培面積大幅增加至78,705,產量7,499噸,產量最高為2007年達9,327噸,到2019年栽培面積達102,435公頃,但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產量稍減為7,715噸。
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為馬達加斯加,面積在1995年時為24,275公頃,到2004年維持在25,000 - 26,000公頃,但到2005年暴增至63,764公頃 (颶風後搶種),之後維持緩步增加,到2019時達74,339公頃,馬達加斯加主要種植方式採林下粗放式種植,產量每公頃只有40 kg左右,但因栽培面積最大,因此產量還是居世界之冠。馬達加斯加東北部的薩瓦地區(The Sava Region)是全球最大的香草產區,估計有 70,000 名小農生產該國80-90%的香草莢,馬達加斯加大約 10% 的GDP來自香草產業。
印尼栽培面積1995年時有7,965公頃,到2004年前均維持10,000公頃以下,但到2005年增加至13,000公頃,2012年達19,900公頃,但因市場價格持續低靡,一度面積縮減至13,600公頃,而到2019年才又回到20,286公頃,印尼的栽培模式包含林下栽培及簡易遮陰網栽培,單位面積產量每公頃150 - 250 kg,因此雖然栽培面積僅為馬達加斯加的三分之一,產量卻在伯仲之間,但因印尼的調製技術不穩定,產出的香草莢偏乾且香氣不足,在市場上的價格遠低於馬達加斯加。
中國栽培面積為1995年時有1,101公頃,到2004年前一直維持維持1,000 - 1,600公頃之間,但到2011年增加至4,400公頃,2016年最高達6,933公頃,而到2019年才又回到4,053公頃,中國一開始就以簡易遮陰網栽培,單位面積產量每公頃500 kg,甚至2005 - 2010年的產量達每公頃700 kg以上,但因過度集中栽培,致使病害嚴重,2011年後產量銳減,到2019年尚未恢復,另外,在中國的研究報告揭露的栽培面積及產量與FAO資料差異頗大。
墨西哥為香莢蘭的原生地,但因墨西哥政局一直動盪,革命、內戰讓許多香草農場關閉,在大規模森林砍伐改變了生態系統,使香草種植變得困難。在1995年時面積只有529公頃,到1998年一度增加至2,280公頃之間,之後一直維持在1,000公頃左右,至2019年為862公頃,墨西哥栽種面積雖然不多,但在2015年以後產量每公頃都穩定有500 kg以上,在世界香草莢佔有一席之地。
巴布亞新幾內亞是一個新興的種植區域,從2000年後才開始發展香莢蘭產業,主要種植的是大溪地種, 2001年時栽培面積為140公頃,2003年迅速增加到增加至2,400公頃,之後維持在1500至2,000公頃之間,單位面積產量約為每公頃500 kg。
其他國家在2019年的栽培面積及產量資料依序如下,波利尼西亞 (Polynesia) 栽培面積497公頃、產量211噸;烏干達 (Uganda) 栽培面積342公頃,產量159噸、東加 (Tonga) 栽培面積243公頃,產量181噸;馬拉威 (Malawi) 栽培面積78公頃,產量20噸;科摩洛 (Comoros) 栽培面積28公頃,產量7噸;肯亞 (Kenya) 栽培面積20公頃,產量15噸;辛巴威 (Zimbabwe) 栽培面積20公頃,產量9噸;原本的產地庫克島 (Cook Islands)、斐濟 (Fiji) 及席塞爾 (Seychelle) 則無資料 (FAOSTAT,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