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邊不起眼的消波塊也孕育著一些海洋生物。雖然消波塊上的生物多樣性較天然海岸低,依然有著藤壺、石蓴與紅藻們生長,在海水漲退間構成小小的一方天地(圖1)。
圖1.消波塊上孕育著藤壺(a)、石蓴(b)、柔弱捲枝藻(c) 、紅藻(d),在潮起潮落間構成一方天地。
黑色毛叢狀的藻類看似地毯,乍看之下會先猜測是藍綠藻或是紅藻。詳細的生物特徵唯有在顯微鏡放大之下才能觀察得清楚。將藻類整理,在水中攤開,可見採集的藻體約一公分大小,具有羽狀分枝形態,藻體呈現黃褐色。經藻類圖鑑形態比對確認為柔弱卷枝藻(Bostrychia tenella)(圖2)。
圖2.顯微鏡下呈現不同樣貌的柔弱捲枝藻
生物分類、地理分布與生長範圍
柔弱捲枝藻(Bostrychia tenella)的分類地位為植物界(Kingdom Plantae),紅藻門 (Rhodophyta),真紅藻綱(Class Florideophyceae),仙菜目(Order Ceramiales),松節藻科(Family Rhodomelaceae),捲枝藻屬(Genus Bostrychia)。然而柔弱捲枝藻的分類研究可能還未完全闡明,種之下還有隱蔽種,目前還未完全解決。地理分布範圍遍及東亞、東南亞、澳洲、美洲,是屬於廣泛分布的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大型藻。生長範圍常見於飛沫帶或是高潮帶的岩石表面或縫隙中,甚至是紅樹林的根部。
外型特徵
在野外發現的柔弱捲枝藻常常長成一片,藻體顏色隨著生長位置的光線強度或是色素種類與多寡而有差異,可能呈現黑褐色或黃褐色。藻體大小約數公分至數十公分,常貼附於岩石表面,呈現匍匐狀,有背腹性。藻體複羽狀分枝,分為主枝與小枝。主枝的橫切面有中軸細胞、圍軸細胞及皮層組織;小枝的橫切面只有一列細胞。小枝排列方式為互生,且常向腹面捲曲(圖3)。
圖3.顯微鏡(40倍率)下的柔弱捲枝藻,分為主枝與小枝,小枝互生並向腹側捲曲(左圖);顯微鏡(400倍率)下的柔弱捲枝藻(右圖)。
生理
野外常見柔弱捲枝藻長成一團或一片,透過密集生長可能有助於降低水分喪失(圖4)。此外,也因為位於飛沫帶或高潮帶,可能會經歷較劇烈的鹽度變化。此外,它們也含有對抗紫外線的化合物-類蕈孢素胺基酸(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MAA)。早期印度相關研究顯示柔弱捲枝藻在處於鹽度20 ‰沉水狀態下,有最高的孢子釋放數量。生活史具有孢子體、配子體與果孢子體世代,國外研究顯示某些世代全年皆有,而某些世代在特定月份有生殖高峰,臺灣目前則較缺乏相關研究。
圖4.野外見到的柔弱捲枝藻常常長成一片,這種密集生長方式可能有助於藻體保持水分,且受到潮水拍擊能保持濕潤。
應用
在某些國家會將柔弱捲枝藻川燙食用。此外,柔弱捲枝藻也具有某些化合物可能含有醫藥潛力,例如治療美洲錐蟲病、立馬病、殺真菌等醫療應用。
結語
堤防邊烏漆麻黑的柔弱捲枝藻雖然不起眼,但也展現了生物的韌性與多樣性。它身上還有些課題諸如分類、生活史、以及有應用價值的化合物有待後人進一步研究解答。
引用:鄭維毅、洪若譯(2024)。消波塊上的黑色地毯-柔弱捲枝藻。水試專訊,8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