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大蒜栽培管理技術
1. 播種時期 :
台灣平地播種期自國曆 9-12 月均可播種,而以蒜頭栽培為主的大蒜,宜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播種;青蒜則因栽培期較短,9至12月皆可播種。太早播種因初期溫度高發芽慢而不整齊,生長緩慢,產量低;太晚播種則因生育後其溫度太高,莖葉提早枯死,產量亦差。
2. 整地與播種 :
-
大蒜需要疏鬆土壤,播種前土壤要先充分耕犁耙碎,基肥施用後,充分與土壤混合後作 15-20 公分的高畦種植。畦寬 60-120 公分,種 2-4 行。
-
人工播種時將蒜瓣基部 ( 發根部位 ) 向下垂直插入土中 3-4 公分深,使頂部平於土面即可。播種過淺,發芽後容易倒伏,播種過深則發芽不良。機械播種是以蒜瓣橫躺的方式播種,因植物的芽體及根各自具有背地性及向地性,橫躺的蒜瓣發芽之後,會自然校正方向,使芽體朝上,根部朝下,因此不影響大蒜植株的生長。
-
種植密度一般為行距 15-20 公分,株距 8-10 公分,青蒜栽培採較密之行株距,每公頃種植株數為 320000-400000 株,種蒜用量約需 1000-1300 公斤蒜瓣。
3. 施肥:
大蒜生育期較長,需要肥料量亦較多,生長期間應充分供給養分及水分,促使莖葉充分發育,始可傑出優良蒜球。但至鱗球肥大期,因莖葉生育停止,莖葉中養分回流轉移供蒜球肥大之用,不必再施肥。肥料三要素中,氮肥最能促進初期及中期之莖葉生長,但如在生育後期施用過多,則影響蒜球成熟及充實,並易誘發裂球 ( 爆蒜 ) 及病害 ( 如黑斑病及銹病 ),磷、鉀肥可促進發根及蒜球肥大,亦不可少。青蒜栽培為促進發育,提早採收,應在播種後70天內分3次施用;蒜頭栽培也應在90天內分3~4次施用。
4. 灌溉 :
砂質壤土的蒜田,在生長初期 ( 播種後 40 天內) 約 5-7 天灌水一次,生長中期 ( 播種後 40-80 天) 約 10-15 天灌水一次,生長勝期至蒜球肥大初期 ( 播種後 80-120 天) 約隔 20 天左右灌溉一次,蒜球肥大末期至成熟期 ( 播種後 120 天 ) 應停止灌水。收穫期應使土壤乾燥,以免影響蒜球品質。
5. 中耕除草 :
追肥前應中耕除草,中耕不可過夜,且在播植 70 天後停止中耕,以免傷害根部。
6. 收穫 :
青蒜的採收適期約在播種後 80-100 天,採收過早,雖品質柔軟,但收量較少,採收過池則莖葉纖維多,品質不佳。蒜球的採收期,約在播植後五個月後,但早生品種或低溫處理提早成熟的,可較早採收。採收時,應待地上莖葉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黃萎,蒜球充分成熟時採收。過早採收時,曬乾後蒜球鬆軟,缺少光澤,品質不佳,且不耐貯藏。過遲採收時,莖葉及根部均已乾枯,蒜球外皮容易裂開,蒜瓣容易脫落,形俗稱蓮花座的蒜球,商品價值低落。收穫大蒜宜在晴天,將大蒜植株連根拔起,剪除莖葉及根部後裝入網袋,放入蒜頭乾燥機,先以送風吹送3天,再以 38 °C 熱風烘乾二星期左右即可上市或貯藏。